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汽坎坷档案(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9日 10:41  汽车商业评论

  江华:建立南联公司

  我跟他们(李克刚、李阿夫)有点不同,他们是内行,搞了一辈子汽车工业,我是半路出家。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生在1926年,与李克刚同岁,1938年我11岁多点就参加部队,叫抗日第三联军,后来称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也就是后来的27军、31军。我是部队的武装少先队员,做过中队长、宣传股长,后来任区儿童团长、县儿童团团长;区青救会长,县青救会长。再后来又回到三野九纵队。我给政治委员做过机要秘书,也兼任过许世友的秘书。

  解放潍坊时,我从部队下来做军代表,搞汽车修配厂的协理员,做区委书记、县委书记。然后被调到一汽。1952年我去报到时,一汽已有200人。我是一汽的第一位人事处长。

  除了到苏联学习一年多以外,我历任过木工车间主任、铸造车间副主任、发动机厂主任、书记,后来进入总厂领导班子,任政治部副主任,成为12位领导班子成员之一。

  文化大革命中,我是一汽第一个被打倒的人:第一个批斗;第一个抄家;第一个游街;第一个罢官。因为造反派造反我压着不让,造反派在批过刘少奇、邓小平后,就开始批我。解放后,1972年我被调到二汽(东风公司),历任政治部副主任、副厂长、副书记、十堰市委副书记。

  1980年11月,我还在二汽工作。有次我出差去襄樊,一天半夜,突然接到一机部部长饶斌同志打来的电话,要我即到北京,参加由汽车局局长张健飞带队,胡信民、李代胜、李阿夫等参加的代表团,访问考察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结束后回二汽继续工作。

  1981年3月下旬,又接到张健飞的电话,通知我去谈工作调动问题。到京后,先是饶斌的秘书顾尧天将一份电话摘要给我看。这是薄一波副总理3月18日视察南汽时的谈话摘记,主要是决定建立南京汽车工业联营公司,联合重组苏、浙、闽、皖、赣、武汉五省一市的汽车工业。他指出:“五省一市联合是大事情,前一段做了许多工作,条件比较成熟,惠省长表示赞同。搞联合,思想要解放,行动要稳妥,工作要积极。要成立筹委会,惠省长挂帅,一机部出个副部长当副帅。为期一个月,要开成立会。”

  饶斌3月19日批示:“通知江华,来京谈会即去南京。”事实上,张局长随同薄老视察时,已将我调南京一事,当面通知了汪冰厂副省长。

  之后,饶斌在办公室和家里和我谈了几次话,针对我的疑惑,动员我,这是一种新事物,要敢想敢闯,大胆工作。在介绍了一些情况后,告知了注意事项。

  4月3日,薄一波找我谈话,谈了两小时十分钟。参加接见的还有国家机械委副主任吕东、国家机械委委员兼局长冯克,薄的秘书贺光辉(后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饶斌、汽车局副局长张兴业。先由张汇报了建立南联公司的若干设想,饶做了重要补充。

  薄老指示说:“要依靠江苏,把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武汉等地的厂子先组织起来。”

  “要研究一下,哪个关停,哪个并转?在一定期间不能关停并转的怎么办?不能慢慢地转,不能又联合,又是小而全,反正不能五个省市都搞小而全。这是个革命,要突破。”

  “矛盾肯定很多,就是要先组织起来,不要怕。”

  “要择优安排,不好的下个命令停,就要停下来,不叫它存在,现在130多家造汽车,以后要独霸,不许你搞就是不许你搞!”

  “现在就这么搞,下一步就把它吃掉。”、

  “也可以供产销统一,人才物留地方,今天早晨广播有的九统一,可看一看,先拉到一块再说。如果全国搞500个公司,形式上归机械委,实质上都属国务院,都联合起来,就既没有部门也没有委了,不管怎样,和省市的关系要改变。”

  “不讲中央所有,也不讲地方所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制,打破地方和部门的界限。”

  “现在有困难,它愿意联合,等把救活了,它又搞小而全,所以我讲要乘人之危。”

  “先说服,再打通,然而说不服怎么办?这就像群众说的,是我打你通!”

  现在回头看,当时领导是考虑通过改革,改变现状,建立联营的意图是为了改革结构与布局,整顿工业、企业的散乱差。但那时还处在计划经济年代,对建设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明确。这就注定了这种联营公司是带有相当程度的行政性,赋予它不应有的相当多的政府职能与作业方法,后来的实践也证明这种联营存在着先天性的问题。

  我就是带着这种指导思想和意图,肩负上级交代的任务,奉命于1981年4月12日来到南京。

  来到新的岗位后,我首先看了南汽。觉得作为全国第三位的汽车厂,南汽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国家贡献不小。但当时销路困难,不够景气,作为一个主导基础厂,吸引力、凝聚力不够。

  随后我又访问了其他五省市的有关工厂,拜会了省市领导,商谈了筹备组成立事宜。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地区的汽车工业,都是生产与南汽一样的130车,都是自成体系,小而全,厂区面积都很大,但技术力量薄弱,领导重视,但在大跃进和文化革命中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分散了有限的经济力量,布局极不合理,产品难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由于当时都是度日如年,希望得到挽救,还因为中央有号召,又是薄副总理倡议的,所以对建立联营口头上都表示拥护,各省市都指定机械或交通厅局长担任组员,并确定了第一批联营单位。

  1981年5月19日,即薄老谈话后一个多月,筹备组成立会在中山陵13号召开,吕东、饶斌、惠浴宇、汪冰石、张健飞参加,冯克主持,惠省长致欢迎词,吕东和饶斌发表长篇讲话。

  各省市发言时,都突出地讲了自己的优势,透露出一种互相不服气的情绪。会议宣布国家机械委任命汪冰石任筹备组长,我和李代胜任副组长。以南汽的技术和管理力量为主,吕东和惠浴宇还特批给公司从全国调来一批领导骨干,在一汽李刚、耿昭杰,二汽李惠民、王兆国等的关怀下,陆续抽调人员,充实了领导班子和职能机构。

  接着我们又到省市联营厂调查研究,选择产品,规划分工,探讨工厂改造方案。这项工作主要由中国汽车界元老、总工程师张羡曾主持进行。大家都同意“六五”期间主要是改造提高NJ131,除继续和五十铃谈判争取发动机的合营,其他总成各联营厂分工。但当时日方只愿和中国做买卖挣钱,不愿给我们先进技术,谈判只能告终。日方只卖给我们一套驾驶室模具,只可以改造驾驶室。所以“六五”期间新车是完成了,但发动机还是老的,留下了所谓“心脏病”的后患。

  通过又一轮接触,协商产生了联营公司的管理委员会,成员仍然多是各省市的厅局长,再次暴露了公司的行政性。这是惟一经国务院批准的联营公司,管委会主任、经理、总工程师是经党中央书记处同意,中组部任命,管委会委员、副经理是国家机械委任命。

  1982年1月29日,即薄副总理倡议联营一年后,南联公司成立大会在南京召开。管委会主任李代胜,副主任是我和南汽党委书记苏洪九。我任经理,副经理有张羡曾、刘刚、李阿夫、李龙天,以后又增加高更新、徐家宽、顾尧天等人。

  产品确定之后,就是各厂的专业分工了。这是一个最为敏感的问题。由于各自利益的驱使,自然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致面红耳赤,伤了感情。从小而全转化为专业厂,也确实有许多实际问题。我们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规划,并经北京批准,于1982年夏天在庐山召开了专题会议,国家计委、经委、机械委均派权威人士与会,反复说明动员,总算硬性定了下来,但许多省市厂内心是不满足不服气的,有人还说“南联心难联。”

  1983年春,公司管委会第二次会议在福州召开,讨论了加速技术改造的进度问题。当时国家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特批给南联公司9000万元人民币的技改费,其中,南汽6500万元,其他按工作量分配各厂。这笔钱比国家建设一汽、二汽当然少得多,但却是这些厂第一次得到国家拨款,来之不易,自然高兴,但又都不满意,嫌自己少,别人多。

  在把5年计划定下后,本着远近结合,长安排短打算方针,1983年夏天在合肥召开了工作会议,专门研究了当前现生产问题,强调要两手抓,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先活下去,再活得好些,布置了联产联销,整顿企业,建设学习型企业等项工作。

  1986年春,在依维柯引进完成阶段性工作后,上级决定南联公司与南汽合署,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我改任董事长。又不久,我按规定离休,由年轻的同志负责各项工作。后来经过若干次变迁,南联公司不复存在。

  按小平同志摸着石头过河方针看,南联公司在改革开放中,对跨省市跨部门的横向联合,进行了积极探索,是在没有先例和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试验,它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这是在三不变(隶属关系不变、所有制不变、财务关系不变)原则下的联合,不是具有内在经济实质关联的经济联合体,它是松散不是紧密的联合。在当时那种经济体制机制下,领导上赋予联营公司的使命和任务难以达到。

  在计划经济年代也好,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也是这样,受各自利益的驱动,各省市厂均有独自建立汽车工业体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将它作为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坚决反对变成一个分工的专业厂而不让它制造整车。

  各省市和厂参加联营,内心是为了继续发展自己的全能汽车工业。这种行政性很强的公司,当时虽对各厂有些好处,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难以存在的。后来,中央领导也认识到这个问题,薄老就传达过中汽公司要虚不要实的指示。中汽公司演变成联合会和协会。7个联营公司中,京津冀、南京零部件等公司已不存在,重型、解放、东风均不断重组,实践说明联营公司这种形式的横向联合形式是不适当的。必须寻找新的整合道路才能解决汽车工业的布局结构问题,使中国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

  2003年,媒体曾经报道过,说南汽可能跟上汽合作。那时,南汽还是中汽公司直接管理下的一家大企业,当年南汽时任厂长黄小平就组织我们咨询委员会的13位老同志座谈,我们都同意跟上汽合作。上汽当时有900多亿近1000亿元资产,南汽只有100亿元,也就是10:1的关系。

  上汽态度很明确,联合不是说我把你收过来,而是我们两家捆在一起,南汽的轻卡、南京菲亚特、南京依维柯公司都不动,上汽的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和零部件公司也不动,只是把两家总部联起来。

  那时,南汽隶属于中汽公司,脱钩后,南汽回归江苏地方。我们这些老同志退居二线后,都很关心南汽,都希望南汽能够兴旺发展。

  江华:引进依维柯

  我到南联时,薄老交给我两个任务:一个是整合、重组;另一个是引进技术、改进产品。现在薄老已经去世了,我们很怀念他,我还写了一篇纪念薄老的文章。

  薄老在同我谈话时,曾经指示:“你思想上要开放一点,引进先进技术要消化,现代化要国产化,要先请专家论证一下。”我到南联后,130有改进,换掉了驾驶室,打破了30年一贯制。但还是跟国际水平相差太远,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产品问题。

  饶斌也非常关心,提出一个战略性问题,叫中国汽车工业“缺轻少重,吊车等于零”,其中就包括南汽轻型车问题。

  1983年饶斌接待意大利代表团时,发现意大利菲亚特公司产品先进,而且菲亚特跟社会主义国家有过合作经历,苏联的汽车工业就是在菲亚特帮助搞起来的。

  饶斌开始组团,他亲自带队去考察时发现了依维柯汽车。他的初步印象是菲亚特比较适合中国情况,技术先进,经济上还可优惠,意方答应给我们赠款2000多万元,同时培训中国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工人,此外,意大利政府还可以低息长期贷款2亿多美元。

  1983年冬我和张羡曾总工程师带队深入考察依维柯公司,以后又考察通用、福特、克莱斯特、雪铁龙公司。当时纪念汽车工业100年活动在德国举行,我们利用这个机会考察了德国汽车工业,尤其是轻型车工业。有个大体了解后,我们向饶斌汇报,再由饶斌向国家汇报,最后国家决定引进依维柯技术。

  其间,这个项目经过多次多轮的谈判和反复研究,包括胡耀邦、陈慕华、张劲夫都去过菲亚特考察。这是中国跟意大利最大的一个合作项目,也是一汽从苏联引进解放产品后中国的另一个引进大项目,所以国家非常重视。我们光报告就打了25次,党和国家领导签字批示35次,国家24个部门参与,如银行、财政部、机械部、计委、经委,每个部门都是从科员、科长、处长、局长,然后到部长,层层报批。

  那一年,我有半年时间在北京,最长时达到72天。那时的计划经济体制,还不适应改革开放形势。饶斌同志亲自参与,亲自写文字报告,亲自向陈慕华、张劲夫等领导人推荐,到他们家里去谈,最后谈成了,所以说饶斌不但是桑塔纳之父,也是依维柯之父。

  应该说,“六五”期间我们的技术改造,还属于小改小革性质,新车和先进国家的轻型车有差距甚大,仍挡不住外国车进口,也满足不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怎么办?上海大众和济南重型的做法启发了我们,视野更加开阔,思想上进一步解放。我们加强了外事活动。

  在饶斌提出“依维柯的轻型车可能将是我们优选的对象,但还要货比多家再定”之后,我和张老组织了一个技术考察小组去依维柯做了进一步考察。并对引进其技术进行了初步商谈。由于这将是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故我驻意使馆高度重视,商务参赞亲自介入实际工作过程,对促成此事发挥了重要作用。

  菲亚特集团高层则以高规格接待,与依维柯一起,派权威人士全程陪同考察了其所属单位,并表示了转让技术可能提供的优惠条件,使人们也有了一定倾向性。

  我们认为依维柯这个车是80年代先进产品,工艺水平也是比较高的,而经济上,意大利政府可以提供高额的低息贷款及相当数量的赠款。可无偿培训我方若干技术和管理人员等。而这正是我方所迫切需要的。是当时其他国家和企业不能也不愿提供的优惠条件。于是,我们邀请菲亚特组团来华进行商务谈判,并以此优惠条件作为筹码,同其他国家厂商谈判讨价还价。

  为了比较,我们又同法国雪铁龙公司进行了接触商谈。1985年,应美国工程师学会之邀,中汽要我率中国汽车工业代表团参加了当年的学会活动,并考察了美国几家汽车厂,重点接触了福特公司,还会见了台湾汽车工业界代表。我又奉命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德国举行的汽车工业诞生百年活动,考察了德国汽车工业。

  到1985年,通过上述工作,经多轮艰难的谈判,最终决定并请求国家批准,以菲亚特集团的依维柯公司为合作伙伴,引进其制造技术。3月20日,我和中汽公司代表赵晟同意方在罗马举行草签仪式。3月27日,南联公司与依维柯公司《关于生产轻型车许可证转让和技术合作项目协议书》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中方由我和赵晟签字,意方由菲亚特集团总裁彼得拉纳和依维柯总裁格鲁佐签字。

  中方参加仪式的还有饶斌,外经部代表、江苏省吴锡军副省长,南京王荣炳市长等。意方有经贸部长卡普利亚,驻华大使马拉斯。中外多家传媒与会,我和格鲁佐讲话后香槟祝贺,然后饶斌和卡普利亚致词,中午省政府宴请招待,中央电视台当晚即予报导。

  至此,南联公司和南汽的改革开放走上一个新阶段。外部是合同执行问题,内部是吸收消化国产化生产问题。对南汽和联营厂,从此扭转了若干年的一贯制,生产出当时在世界上亦属一流的轻型车,使中国的轻型车工业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南汽这个轻型车基地更加牢固。

  对南汽来说,引进依维柯是个历史性事件,标志南汽从商务车向乘用车过渡。孟老曾经说过,做轿车是大学生,做卡车是小学生,有了依维柯后,我们开始当中学生。不仅如此,你知道现在给南汽创造效益的就只有依维柯,跃进赔钱,轿车赔钱。依维柯不但扭转了南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使中国轻型车企业走向新阶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