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汽的名爵项目是中国汽车企业以资本运作等形式拥有或主导国际著名汽车品牌及核心技术而使得跨跃式发展成为可能的一种模式
两会期间,担任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汽车专家,对从国外购买汽车技术和资产在中国生产后使用中国的标志并说是自主品牌提出质疑,认为买技术和设备而没有买来品牌就声称自主品牌是不妥的。
一、自主品牌可以有第三条路
南汽集团董事长王浩良是从南京市纪委书记的任内调到南京汽车集团担任董事长的,所以在全国人大代表的名录里,仍然记载他原来的职务。这使得很多记者担心空降兵能否打理好南汽这个历史悠久的企业。在对王浩良董事长专访时,他告诉《财经时报》:在两会上,我提交了一个建议案,内容是关于南汽MG名爵汽车项目。
MG名爵汽车项目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品牌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关乎国家利益与经济战略,对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希望国家能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上予以高度重视,并在政策上对MG名爵汽车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南汽MG名爵汽车项目是继国内合资企业发展模式和自主品牌发展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第三种发展模式。因为MG名爵汽车项目标志着中国汽车企业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而且从真正意义上让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主导国际汽车著名品牌,从发展之初就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汽车市场。这在国内的汽车工业中是一种新的尝试。
王浩良告诉《财经时报》,第三种模式的定义是:“它是一种国内汽车企业以资本运作等形式拥有或主导国际著名汽车品牌及核心技术而使得跨跃式发展成为可能的一种模式”,使得品牌完全的自主化与享有声誉的国际化结合起来。核心特征有两个:一个是“拥有”,是指中国汽车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将国际化品牌和系统化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世界优质资源“为我所有”,并“为我所用”。我们所掌控的国际化品牌和系统化高新技术都处于世界前沿。所谓“跨跃”是在这种模式指引下,中国汽车企业不再受制于人。
二、快速走上国际化道路
王浩良对《财经时报》谈到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在拥有国际化品牌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把收购过来的系统化的顶尖技术和具有国际水准的管理经验予以消化吸收与创新实践,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自主研发的时间并降低成本,在硬实力和软实力方面同时获得强势,进而具备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迅速走上一条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捷径。
MG名爵汽车项目,使南汽首次以国际化企业的身份登上世界汽车市场竞争的前台,获得英国SMMT组织成员资格,参与欧盟普遍接受的英国相关汽车法规、标准的制定,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并顺理成章地利用原MG罗孚公司遍布世界各地的近千个经销网点“走出去”,减少开拓国际市场的风险和成本。这种率先在中国汽车业内开创由中国企业自主掌控国际品牌,走出国门进行全球化资本运作与产业运作的模式,本质上就是创新。因此,这个项目符合第三种发展模式的核心特征。
三、MG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针对《财经时报》提出MGR公司濒临破产,宝马象征性付钱收购,南汽为何斥巨资收购的问题,王浩良董事长告诉《财经时报》,MG品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由英国的威廉·莫里斯在1910年建立的莫里斯车行(简称MG)。此后,MG辗转于英国航天集团、宝马和凤凰财团,再到今天的南汽,发展之路既艰辛曲折又充满传奇色彩。MGR公司破产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决策层的保守而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的失败。作为拥有完整系列车型的公司,却没能跟上全球化资源整合的潮流,狭隘地认为只有英国制造才能保持品质的尽善尽美而固守本土化。面对各大跨国企业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而将整车生产和零部件采购向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转移,MGR反映迟钝,丧失了市场扩张的绝佳发展机遇。
造成的严重后果表现为:一是巨额研发投入与销量规模不成比例;二是管理成本过高,如每年IT的维护费就要3000万英镑;三是在国际市场拓展遇阻的情况下过于依赖本土市场。四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马太效应出现,销量规模越小,产品销售价格越高。此外,受英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制造业的生存环境恶化。基于上述原因,最终导致现金流断裂而破产。
但是英国的汽车企业即便江山易手,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会降低,如劳斯莱斯、宾利、捷豹等。品牌声誉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百年汽车文化的历史积淀和高性能产品自身所具备的技术优势。MGR公司完全符合这样的特征,其品牌价值和有形资产是非常优质的。
MG由于缺乏现金流而依据英国法律申请破产保护之前,一直处在正常的生产状态,设备运行良好。普遍采用世界著名设备制造商的产品,实现了柔性化生产,代表了欧洲汽车企业最高的生产水平。
由于跨国企业集团已经完成包括研发、制造以及零部件采购的全球化整合,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转移的格局也已基本形成。对南汽收购MGR资产实质上非常关注,在战略层面上感到不安。因为中国企业一旦手握享有声誉的国际知名品牌,掌控属于一流的从研发到制造的核心技术,国产化的成本比较优势将转化为竞争优势,从而构成替代性竞争的相关要素,这也是福特公司对MGR的罗孚品牌宁可弃之不用也要行使优先购买权以阻止中国汽车企业获取的根本原因。
本报记者 沈小雨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