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河山
马纯济力挽狂澜,使中国重汽起死回生,他点燃的不仅是中国重汽员工心中的希望,也点燃了这个企业璀璨的未来。
让马纯济想像不到的是,第一次走进重汽大门的他,Ó接他的是数百名上访的职工,这些职工在以静坐的方式讨要拖欠13个月的工资。
“当时的集团已¾呈现半停产状态,数万名工人没活干,有病没钱看,吃饭成问题。”一位老员工回忆当时的情形说。
尽管思想上已¾对老重汽的破败有所准备,但萧条的情况仍使马纯济大吃一惊,当时就连他去北京出差要借400元,财务部门都拿不出来,
看着生活困难的职工,马纯济心里非常难受,他向大家保证:“组织上派我来,我就要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同大家一道,让重汽重新站起来。困难要一个一个地去解决,我们只要能一天好于一天,一月好于一月,一年好于一年,重汽的困难就可以转化为今后发展的优势。” 他的讲话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让大家感到重汽终于有了一个让人放心的舵手。
然而,面对千疮百孔的重汽,怎么救,从哪儿着手,马纯济陷入了深思。
虽然在政界工作了很多年,但骨子里马纯济仍然保留了质朴务实的作风,他参观、考察、调研,结合自己多年的¾验和重汽的实际,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日记。
¾过一番认真调研考察,马纯济一针见血地指出老重汽濒临崩溃的根本Ô因,那就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力,没有形成一套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和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发展思路,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制定、实施可行的发展规划”,他说:“一个企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
于是,务实的马纯济制定了“一年持平、两年赢利、三年大发展”的计划,力求通过Ñ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恢复生产是当务之急,但资金不足成了拦路虎,为了筹措资金,马纯济跑政府、跑银行,筹措来几千万元启动资金,把钱全部投入到恢复生产上,与此同时,他把积压多年的汽车拆除,变废为宝,清点库存零配件,盘活资产。
随着生产的恢复与快速提高,人心开始凝聚,资金形势开始好转,整个重汽开始出现复苏的景象,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马纯济带领一个全新的中国重汽出现在世人面前,奇迹诞生了。
资料显示,在当年的汽车市场中,中国重汽的市场占有率开始回升,15吨以上的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2%,20吨以上的更占据了80%,牢牢控制了中国重型汽车市场的制高点。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亿元,销售各种汽车10539辆,其中重型汽车7898辆,各项指标均增长90%以上,恢复了自己在中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
Ô来的质疑、不解全都变成了佩服、赞叹,大家都嚷嚷着让马纯济请客,但此时的马纯济又开始了新的思索,怎么才能够让重汽保持这种发展势头,长盛不衰。
马纯济认为,必须不断创新变革,致力于机制的转换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于是,他提出按定单组织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改变了中国重汽多年以来计划¾济的生产方式,建立起市场机制。
他重新调整了销售队伍,通过一系列的手术使中国重汽销售体系焕然一新,催生出了一个蓬勃向上、精干高效的销售队伍。
他建立机制,带队伍,调整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推动了零库存的实现;他进行招标采购,À开了降低成本工作的大幕,将成本管理推向了更高层次。
他关注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才建设,本着知识化、年轻化的Ô则,大胆使用新人,一大批重汽的青年才俊被充实到决策层、管理层,1983年进厂的大学生、现在的总¾理蔡东,就是其中之一。
马纯济以远见卓识和对市场¾济的洞察把握,一步步将中国重汽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从改革重组之初的年产3000辆车,到今年产销6万辆、增长16倍,市场占有率增长5倍。
2006年9月底,¾过国际权威审计机构审计,中国重汽的资产总额已由最初负的38亿元增至45亿元;从出口为零到今年整车出口超过6000辆,创汇2亿美元,居行业之首,成为国家首批出口基地企业,建立了海外生产基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与6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重汽的产品开发和专利数量居行业之首,自主开发的HOWO系列产品,成为国内成熟重卡先进产品的典范,已¾大批量进入市场的水泥搅拌车替代进口,成为最受欢Ó的首选产品,军车开发领先行业;尤其是中国重汽牌发动机的研发成功,标志着其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如今中国重汽品牌已¾成为“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之一。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