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风掌门人徐平:正稳健有序地推进自主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 08:01  中国汽车报
东风掌门人徐平:正稳健有序地推进自主发展

默默地积累过后,东风会给大家一个惊喜。

  上汽荣威750下线以后,业内很多人士都把目光汇聚到东风身上。一汽有了自主品牌奔腾、HQ3,上汽也对外发布了自主品牌荣威,那么东风呢,东风轿车自主品牌为何一直无声无息?毫无疑问,这是个敏感话题,最有资格回答的便是东风掌门人徐平。但自上任以来,徐平十分低调,公开表示不参加任何论坛。外界一直在焦急地等待着,直到2006北京车展前夕,记者们终于有机会见到徐平。

  东风轿车自主品牌建设正在有序地深入

  似乎对此早有准备,徐平对东风轿车自主品牌发展到何阶段这一问题,回答得非常自信和坦诚。

  “东风轿车自主品牌建设正在有序地深入,我们从一开始发展就是比较稳健的。”他讲了三个方面,第一,现在讲自主品牌,大家把眼光都集中到轿车上,但不要忘记之所以中国的商用车现在竞争力这么强、国际品牌在中国商用车市场不能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像东风、一汽这样的企业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拥有很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第二,轿车自主品牌,东风也正在有序地进行,我们相继投入了上亿元的资金,同时我们在合资公司这个层面,与合作伙伴一起进行了自主品牌建设,一些车型也是立足于东风品牌,自主研发。另外,还进行了联合开发,共同拥有知识产权,比如凯旋爱丽舍等车型。

  第三,中国目前最需要什么?发展自主品牌是需要,但核心问题是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一个载体(成立一个新公司)可以建设自主品牌,但是不是能够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我们的目标是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至于用什么方式实现目标,各个企业会不尽相同,可以有载体,也可以没有载体,条条大路通罗马。

  北京车展是东风自主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

  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东风的展位有1200平方米。东风有限的新天籁轩逸、骏逸以及东风风行MPV,东风郑州日产的锐骐,神龙的凯旋、C2、东风标致307,东风悦达起亚赛拉图,东风本田CIVICCR-V,东风越野车公司的东风汗马,东风电动车公司的东风混合动力轿车,东风荣城公司的东风轿跑车,东风渝安公司的东风小康共计15辆车整体亮相。

  之所以组织这么强大的产品阵容参展,意在集中展示东风自主发展的成果。徐平说,作为“三大”之一,东风从未忘记身上的责任。“十一五”期间,他们制定的科技创新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市场导向、活用资源。也就是说,东风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坚持自主开发的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盈利性为准则。在商用车领域,在已有研发能力基础上,巩固竞争优势,为东风商用车实现“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目标提供强大支撑。在合资公司,加大本土研发力度,争取研发主导权,适时推动合资公司创建自主品牌。在清洁能源汽车领域,努力实现技术突破,积极推进产业化。在乘用车领域,完善东风自主掌控的创新平台,掌握知识产权,自主开发产品,最终形成全系列、多品种的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系列。

  D120计划将显著提升东风品牌价值和国际竞争能力

  记者问徐平对未来的中国汽车市场预期是怎样的。他笑着表示:“今年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有人预计是700万辆,也许更多。明年,我个人认为,也是快速增长的市场,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都如此,增速可达15%以上。”他着重强调了中国汽车市场表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精品聚集,竞争加剧。因为精品密集地投放,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使各个厂商竞争加剧。”

  “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状况,东风如何应对?”记者追问。“我们要致力实施跨越D120计划。”徐平详细解释了该计划的含义:D120计划是东风未来3年的目标,“D”代表东风(Dongfeng)、梦想(Dream)、发展(Development),“120”代表到2008年产销达到120万辆,利润年均增长20%,市场占有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我们有信心在2008年实现目标。今年1~10月,东风累计销售汽车74.22万辆,同比增长24.96%。”他信心十足。

  在“三大”中仅一汽有自主品牌轿车时,记得业内一位资深专家曾这样说过,要给上汽一点空间,给东风一点时间。如今两年过去了,他的话得到了应验。我们的确要给东风一点时间,默默地积累过后,东风会给大家一个惊喜。对此,徐平的话是最好的诠释:“东风的目标是扎实做好每一件事,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国内最强、国际一流的集团,为股东、员工、客户、社会长期创造价值。一是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并能够快速满足。二是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三是有强大的营销和服务能力。四是有成本控制能力,这是将来汽车制造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不要期望东风一下子就能成为国内最强,我们要一步一步地做,不断积累,逐渐成为最强。”本报记者 贺北时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