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02年初的一个清晨,当我冒着凛冽的春风登上西湖边的一座小山时,我思绪良多……”徐刚在多次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会提到那个不寻常的早晨。是否因为那个早晨的感悟让他最终决定“下海经商”呢?在那本可以是个寻常的早晨———假如没有此前他与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长谈,没有对未来人生转折的思考,没有与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就“下海”一事的汇报……然而,自那一次小小的“登顶”之后,他的人生轨迹完全改变了。
随着他一起改变的,是一个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绝对不可能“咸鱼翻身”的品牌———上海华普。
4年多的时间转瞬即逝,当东北蛟河的“红叶谷”已层林尽染,北京香山上的枫叶亦已嫣红初绽之时,上海金山枫泾工业园中的枫树却依然坚守着夏日的蓊葱。此刻的徐刚又在思考些什么呢?他是否将调整华普一直坚持的稳健的企业发展战略?是否会在“海派汽车文化”、“中国第一女性车”后提出新的汽车文化概念?他将如何淡化企业发展壮大后的“人治”色彩?长期坚持的“男老徐博客”是否会因工作的繁忙而有搁笔之日?在记者的一个又一个问题面前,徐刚照例用他低沉的嗓音,将“答案”娓娓道来……
这是2006年9月27日的傍晚,上海华普。上海交大联合研发的新车海域M B下线暨上海华普15万辆扩建工程投产庆典仪式的前夜,微风徐来,蛩声轻鸣。
本报记者孟镝(以下简称“记”):您一直提倡“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而华普在您的领导下始终坚持稳健的发展策略,但上海华普汽车15万辆扩建工程就将投产,这是否意味着您将改变华普长期以来坚持的发展策略?
徐刚董事长(以下简称“徐”):我是提倡“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无论如何,先要把事情做好。华普走到今天,有过很艰难的历程,由于种种原因,它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必须采取稳健的策略。它的规模小,抗风险的能力弱,一个车型如果开发的不理想,受到的影响是巨大的,恐怕难以承受。许多人把华普的发展策略说成是“边缘化”,说我们走的是“边缘路线”,我个人更愿意把它说成是“差异化”,针对消费者对汽车需求的差异化找出我们的目标市场,这与其他汽车厂家提出的“个性化”有相似的地方。华普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会坚持稳健的发展策略。至于15万辆年产能力的新工程,照比许多厂家动辄几十万的年产能力工程而言也算不得太大,而且年产5万、10万行不行?15万只是说我们已具备了这种能力。
记:据消息说,早在3年前“二期工程”(即15万辆扩建工程)即已立项,为什么刚刚投产呢?是否遇到了什么阻力?
徐:这个消息是不准确的,扩建工程在一年半之前才确定,目前投产就建设速度而言是很快的了,这期间没有阻力,相反我们得到了各界的很多帮助。
记:“海派汽车文化”,“中国女性车”等概念均是由您率先提出的,业内有人说您是一个善于炒作概念的人,您还有新的概念将要提出吗?
徐:关于“中国女性车”,是我提出的,这不是概念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的细分市场,只是以前少有人关注罢了。至于“海派汽车文化”是我们对产品的一个定位,是目标聚焦,是企业以后打造产品的一个方向,也不是单纯的所谓“概念”。华普是认认真真造车的企业,不是靠“概念”炒作的企业。
记:刚刚拜读了您的新作《汽车改变中国》,无疑,在过去5年多时间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激增,中国已经被汽车所改变,而您是否认为自己的某些想法也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汽车业已存在的某些思维定式呢?
徐:“公众需求推动社会改变”,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以前是“自行车文化”盛行的国家,现在正进入“汽车时代”,会要求产生与之相应的汽车文化,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目前的汽车消费心理包括一些政策的制定,还有“农耕文化”的影子,比如车子一味求大,追求大马力,这与古代的乘舆制度是否有关?许多城市以种种理由限制小排量的汽车,是否与这类思想有关?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会大大加速社会的发展。人的步行活动半径是0.5公里,也就是农村的自然村落,自行车的活动半径是1.5-2.5公里,也就是小城镇,而汽车是20-50公里,也就是大中城市的范围。汽车激增肯定会引发一些问题,比如交通、环保、能源等,这个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肯定存在,关键是看我们社会的发展大方向如何,利大于弊就要提倡。至于说对于汽车业旧有思维定式的影响,早在我之前就已有了,李书福董事长就是代表。吉利汽车的成功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那些思维定式。
记:许多民营企业的成功在初期是依靠了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但这其中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这是许多汽车民营企业存在的现象,在创业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人治”的色彩会越来越淡,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华普目前在人才引进、培养和储备上都在为打造现代化管理模式做准备。
记:北京车展上,华普会有大动作吗?
徐:我们的展位有300平米,并不大,但对华普而言投放资金是不少的,我的展位处在“外资”包围之中了!(笑),旁边都是赫赫大名的外资品牌,我为什么选在那里?因为我对自己产品的发展有既定的方针,那就是人家大,我就要强,人家强,我就要特,人家特,我就要更特,我必须将自己最好的方面展示出来,要找“点”,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类似“田忌赛马”。
记:您的“博客”还会继续吗?即使在以后工作量更大的情况下?
徐:会的。其实现在坚持写也是很困难的事。比如我经常外出,到了地方,甚至在飞机上就要思考一些事情,有空时就写下来。本来原先想叫“老徐的博客”,可有个出名的“女老徐”,我就只能用“男老徐”了。
后记:徐刚是一个极好的采访对象,他健谈、博学且不乏幽默。他从不做惊人之语,而华普却在他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
华普的未来将如何呢?这是专家也难以预见的,不过,且看那秋浓时节仍苍翠欲滴,在秋风中沙沙作响的枫叶吧———它们正在怒放着勃勃的生机!
(12F1)
相关链接———
上海华普新车型海域MB刀锋初试
【记者孟镝上海报道】2006年9月28日,在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华普汽车”)15万辆扩建工程项目竣工仪式现场,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与上海华普汽车产学研合作的结晶———“海域M B”轿车顺利下线。海域M B就此成为国内首款以高校为主体研发的产业化轿车,闯出了高校与企业产业化合作的一条新路。
在仪式上,上海市科委主要领导、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一起启动了“海域M B”总装下线和上海华普汽车15万辆扩建工程项目竣工的按钮。
据了解,上海交大与华普汽车研发的“海域M B自主车型整车开发”项目,在2005年底,即被列为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华普汽车作为上海市惟一的民营自主品牌汽车公司,一直坚持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的道路,并推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三联合”模式,联合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国内外优秀的工程技术公司,联合知名供应商,“三联合”模式使上海华普汽车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了自身的研发与生产实力,成为上海市四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为跻身国内大型轿车生产企业行列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者孟镝上海报道)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