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试验的过程是反复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更是“痛苦”、“折腾人”的过程,在宇通有着一支意志坚强、聚核能力和整合能力非凡的试验队伍。
宇通的试制车间是宇通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风向标。宇通试制车间的新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持久是宇通新产品品质的基石。
吴高峰,郑州人,99年吉林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现任试制车间主任。
问:和你一块毕业到宇通工作的人多吗?
吴高峰:我们学校有6、7个,现在还剩3、4个。
问:进了宇通以后一直从事实验工作还是其他工作?
吴高峰:刚开始的时候是在承装车间,后来到技术处做了一段设计工作,后到五车间当副主任。
问:五车间是做什么工作?
吴高峰: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是公司的高档车生产车间。
问:这个试制车间是什么时候成立起来的?
吴高峰:在90年左右。
问:试制车间的主要功能都起什么作用?
吴高峰:主要有2方面:1、配合设计人员做好新产品、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的实验。新车要做试验,结构上局部的东西也要做实验,公司这几年对局部的改进比较重视,不但对整车性能进行试验,结构的实验也比较多。2、在新结构新产品试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整理反馈相关设计人员,设计人员根据反馈的问题进行改进,减少新产品批量上线和售后问题。
问:结构的东西占你的比例大吗?
吴高峰:现在比较多。
问:能有多少?
吴高峰:占总工作量的20%~30%。
问:现在有多少人?
吴高峰:有142人。
问:这么142人是怎么分布?
吴高峰:焊装55人,总装车身有58人,其它有29人。
问:哪边更强一点?
吴高峰:焊装更强一点。
问:现在主要跟新产品对接?
吴高峰:对。我来试制车间有三年了,刚开始的时候,对试验也是不能完全接受,尤其是结构今天做完了,明天就可能毁掉,然后再做、再改、反复做。
前年这个事韩总和我沟通了两次,现在我感觉到确实是这样,随着新结构的实验量增加,包括最近两年的出口,给我的感受也非常明显,原有结构不一定能完全适应国外的环境,如果没有试制,可能问题会更多一些。通过这些结构试制从中发现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提高宇通客车的耐用性。
问:就是把问题解决在国内?
吴高峰:对。韩总跟我沟通了两次,必须下大气力做好试制,把问题在内部暴露出来。目前来说主要是内在的质量,像博士后工作站他们在这里做实验也是我们帮他们做,他们需要测量很多数据,我们提供支持。改动量也是比较大,每天基本上都在变化,现有实验车可能改动量非常大。我感觉宇通这里的管理,包括产品、人员的储备上要雄厚得多。宇通的设计人员有几百人,像结构试制都能做。
问:你们的实验也会出去做吗?
吴高峰:对,有些可能需要在实验厂的特殊环境下做实验,在这边条件不能满足。
问:你接手当试制车间主任以来较前任有什么比较大的变化?
吴高峰:我感觉这几年中的变化有:一是在新产品、新结构试制这方面的问题反馈做的比原来更细一些;二是管理更加细化,理顺管理流程;三是车间员工创新积极性高。
问:他接受的观念是最新的,动作也是最快的。
吴高峰:对,应该是这样。
问:你怎么管理这个队伍能适应技术上、设计人员的构架思维方式?
吴高峰:一个是从培训上入手,还有一个是组织参观学习,像车间基层人员也要到外面去看一下。
问:培训是以什么方式?是你们独特的教材还是跟公司一块?
吴高峰:跟公司一块。
问:没有在这个基础上有更新的东西?
吴高峰:有。车间开展的培训有理论和实操培训;理论培训主要有操作标准、操作规范的培训,实操培训是采取师带徒的形式。还有一个培训是和技术人员的沟通,主要是在新产品试制时进行,就是请相关技术人员把新产品的关键点和一些想法与员工做一个沟通。员工有自己的理解,可以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这块的沟通应该说是比较多的。
问:比如像技术工人的实际想法,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设计人员。
吴高峰:对。
问:因为他们亲自动手。像这种问题如果现场工人提出的建议更好,你们是不是也会采纳?
吴高峰:我们车间对这种建议还会奖励。
问:这个钱谁拿?
吴高峰:车间自己拿。
问:车间有这种储备?
吴高峰:有。
问:最高的能奖励多少?
吴高峰:奖励分两种,一种是报到公司,公司每个季度进行评选奖励;车间每月对优秀个人进行奖励,一般最高有三四百块钱。
问:每个月都有吗?
吴高峰:基本上每个月都有。
问:证明你们的体系结构还比较好。
吴高峰:对。
问:进这个试制车间还有什么标准吗?是你来选?
吴高峰:我们和人力资源部一块挑选。
问:有不行的你认为还要出去?
吴高峰:肯定要出去。
问:这种淘汰率高吗?
吴高峰:可能要占到30%,有些人可能不合适,要调整到别的车间。
问:比如你发现组装和和涂装的车间的人比较好你可以选择吗?
吴高峰:可以。
问:他也愿意来。
吴高峰:尽量争取那边车间放,当然可以。
问:这样的多吗?
吴高峰: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
问:从你这儿出去的人有吗?比如当骨干什么的有吗?
吴高峰:这一块还是不少。去年到六车间,包括售后是比较多的。
问:去售后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吴高峰:像我们车间的有一个电工,在车间干了三年多时间,现在到售后,在古巴做售后服务,当配件主管。
问:到那儿会更能发挥作用?
吴高峰:对,他爱往外跑。
问:有没有什么更大的变化?比如说这几年车型可能越来越多,工作量肯定比以前还要大,八个小时能够吗?
吴高峰:不够。
问:每天都要加班?
吴高峰:经常需要加班。
问:像每年参加展会怎么办?
吴高峰:实际上我感觉, A厂和宇通的差别在这些小事上就能体现出来,我们对这些工作一般安排得要更早一些,计划性相对要好,产品准备会更好。车间也有为了赶制试验任务而加班,像今年五一我们也是加班了,但是也不一定为了车展才加班。
今年“五一”期间俄罗斯的车要的比较急,方案需要提前定下来,要加快这种改进的实验,所以从5月2号就上班了,基本上来说这边的加班应该说比较多,比生产线要多一些。
问:技术人员,大学毕业在你们这儿多吗?
吴高峰:大专以上的有10个以上。
问:怎么理解宇通的技术创新?
吴高峰:创新多而全,面面俱到。车型推出很快,创新比较多、快。
我感觉这几年宇通的创新有八项质量原则: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二、领导作用,三、全员参与,四、过程方法,五、管理系统方法,六、持续改进,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问:代表宇通的量。
吴高峰:对。
问:您觉得队伍下一步的管理应该注重在哪个方面更好?
吴高峰:有3方面:一是新产品、新结构的实验能力;
二是车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把新结构新产品试制过程中的问题要真正地、充分地暴露出来,减少到生产线问题。
三是提高创新能力,就是刚才说的,目前的任务也是创新,包括结构的实验,应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实际前一段时间韩总也给我要求了,不但技术人员要做这种产品的结构实验,因为我们的工人的素质相对比较好一些,对结构的一些东西也要更多的参与进来。现在车间的小创新就比较多。
问:博士后这一块跟你们的沟通力度大不大?
吴高峰:应该说非常大。
问:每天都有?
吴高峰:对。
问:谁过来?
吴高峰:阎博士和赵博士。
问:他们从那个角度?
吴高峰:大部分是从产品的角度。
问:东西放在哪儿,怎么弄?
吴高峰:基本上在车间。都是一些具体的,他们也和工人做一些交流。
问:这种融合能力你觉得好吗?
吴高峰:感觉现在很不错。因为做这个实验我感觉比较系统一些。
问:要从系统性理解比较好接受,但是工人不一定理解。
吴高峰:对,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
问:从正常情况来说,他们的理解可能是我们的主任是老吴,跟你有什么关系?
吴高峰:实际赵博士和阎博士两个人,为什么和他们从工作配合上没问题?因为他们两个人非常随和,到车间以后亲自动手去做,我们的工人一看人家博士后还亲手做实验,个别员工自己有意见可能也没法发表了。工人动手就比较积极了。
问:噪声和油耗是上半年和下半年面临的主要工作?
吴高峰:基本上是这样。尤其是油耗这一块,公司应该说非常重视。
问:你觉得有突破吗?
吴高峰:有突破。
问:原来不是30吗?
吴高峰:具体到车型也不一样。
问:现在的车型变了以后能达到22吗?
吴高峰:从我了解的情况我感觉应该能够达到,今年我们这边的车间专门给博士后工作站安排了四个人,跟博士后工作站专门配合做实验,不管他们平常在各个组里面干什么工作,如果博士后工作站有实验,就抽这四个人,我给他们交代,随时叫就随时到、随时配合,先把手上的工作放下。因为这一块公司也非常重视。
问:这四个人你认为是你在这140多人里最精的?
吴高峰:是的。
问:这四个人的人名?
吴高峰:一个是张海涛,修理工;一个是刘应奇,老修理工,有40多岁;还有一个是王辉,是电工;还有一个焊工穆永波。
问:40多岁的是干发动机的?
吴高峰:对,他对这种结构性的了解比较透,像发动机的结构,桥啊,变速箱啊,对这些都非常了解,还有一点就是他也能开车。是技能比较全面的。
问:为什么想用这么四个人的工作方式来解决博士后的工作,速度也许能更快?
吴高峰:对,主要是解决更快一些,另一方面我感觉整个公司也是从各个层面支持博士后工作站的创新改进这一方面的。
问:他们要求你们这么做?还是你自己想这么做。
吴高峰:这方面和他们沟通过,因为今年实验工作多了以后,每次他们要找我,感觉到比较繁杂,每次都要绕一个圈,先通知我,或者先通知段长,程序太复杂,他们也感觉到累,我们也感觉累,后来就协商了定了几个人专门配合他们工作。
问:还分什么区域吗?
吴高峰:不用。根据需要。这四个人是主要为他们服务,他们做的实验比较大时,他们四个人可能也干不了,可能就需要加人,需要与相关的管理人员沟通后再加人。
宇通的试制车间是宇通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风向标。宇通试制车间的新产品能否在市场上持久是宇通新产品品质的基石。
当时配合博士后工作站的,是刘师傅这一块,因为像赵博士、阎博士他们对产品的结构理解比较深,虽然说他们学的也比较全,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这些高技能的员工,一个是使他们的想法能够准确地在产品上表达出来。
比如说他们说怎么改,可能根本不需要图纸什么的,就是给他们指导一下,根本不需要画图。只有这样做才能加快节奏,如果什么都做好了,甚至东西做好了而实验不行就废了。通过沟通把东西做出来,实验好了之后能够固化下来然后再画图什么的。一步步再往后做。
问:从99年毕业到现在你觉得跟学校比起来理论、实践、实践、理论这种模式,现在再让你回去上学还愿意吗?
吴高峰:从我的来理解来说,确实非常愿意。因为,原来在学校的时候,感觉到可能是自己对理论的知识没有一个很深的认识,经过几年自我消化,感觉能力比较强了,到了宇通之后,因为客车研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现在感觉到这些东西知道的太少了,真是九牛一毛。所以,要是能再去学习,对这个机会应该珍惜。
新浪特约评论员 祝虹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