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能效标识制度正在论证 是否“分级”存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08:16  中国汽车报

  近日,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要求加快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在汽车上的应用。

  去年颁布的《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首先强制要求空调和冰箱产品必须贴能效标识才能销售,那么,汽车上的能效标识制度将怎样实施?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院所正进行研究,但在是否要分等级上存在争议。

  能效标识帮消费者擦亮眼睛

  目前,很多企业宣称其产品“节油”,少数企业甚至给出了“惊人”低的百公里油耗值,但消费者经常发现,实际驾驶中的油耗与厂家公布的油耗相去甚远。

  从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看,实施能效标识制度,有利于对汽车油耗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并让消费者很容易就了解产品的能耗、运行成本或其他重要信息,是引导消费的好办法。

  美国能源基金会主管助理龚慧明告诉记者,能效标识是贴在用能产品上的一种标签,用来表明用能产品能效水平的高低,以便向消费者提供必要的信息。

  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到2000年,世界上已有37 个国家实施了能效标识制度。很多地方实施强制性标识制度,其中要求标明能耗数值的居多,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要求分出等级。

  “能效标识是油耗公示中的一项”

  据了解,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汽车燃料消耗量公示制度‘十一五’实施规划研究”课题。8月31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和40多个企业代表及专家讨论了汽车燃料消耗量公示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等内容。

  参会的龚慧明透露:“大家基本在要实施油耗公示制度上取得一致意见,以汽研中心专家为代表的人倾向于公布油耗数值,但不分等级。”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金约夫介绍,油耗公示制度一般包括5方面,即企业申报、规定测试方法、提出最低限值标准、标识制度、出版油耗指南类手册。“标识是其中重要内容。即在销售前,在汽车上贴一张标签,上面有城市工况油耗、郊区工况油耗和综合油耗三种数值。企业还可以将发动机参数等信息也一同标上。”

  油耗指南是类似于年鉴的手册,按某一标准将车分类,统计每类车的保有量、排量等信息,得出该种车年均油耗值,既可供政府做出台税费政策的参考,也可以指导消费者购车。

  “我们正在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公示制度内容。”金约夫说。

  赞成者:“能效应该分级”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主任王若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仅公布油耗数值并不能很好引导消费,目前家电上的能效标识分级别,汽车也应分级别。他说,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在汽车产品上实行强制能效标识制度是必然趋势。

  “油耗公示与能效标识不一样,能效标识是在油耗公示上更进一步的措施。”他认为,消费者很难从单一产品上的油耗值看出该产品与同类产品比是否节能,分等级则能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实行分等级的能效标识制度,而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不分等级,“两种办法各有优劣。汽车的构造和使用条件比家电复杂,很多因素影响油耗,是在同排量中划分等级还是在同质量中划分等级,或是以其他标准划分等级等等,都是要讨论的问题。这些技术上的难题是目前在汽车上推行能效标识制度的一大困难。”他说,“乐观地估计,相关标准会在明年年底出台。再给企业一些准备时间,预计强制能效标识制度将于两三年后在汽车上实行。”

  调查发现,买豪华车的消费者对油耗的在意程度并不高,而经济型轿车购买者最在意油耗。王若虹表示,根据这一消费特点,制定制度的工作会更多地针对经济型车和公务车展开,随后会扩展到商用车。

  反对者:“分级的管理成本太高”

  “我们倾向于不分级,并非分级才是能效标识,比如美国的强制性油耗标识制度。”龚慧明对记者强调。

  不支持分级的专家认为,很多因素都能影响汽车油耗,比如驾驶习惯、路况、气候。家电耗的都是电能,汽车却可以消耗汽油、柴油、天然气等至少5种能源,又分卡车、客车等至少5种车型,每种车型下又至少有16种限量级……“至少能分出两万多种类别,要想在每个类别下都划分等级,光做实验就要上百年。”金约夫说,“容易导致管理混乱。”

  有人指出,我国在车型划分上的管理本就不完善,再划等级,管理难度更大,到底由谁管理,出了差错谁来负责,都是难题。

  据介绍,美国的标识制度之所以没采取分级制,就是出于上述原因。“而且,标识的油耗与实际油耗往往差别较大,分级则可能导致级别低的车比级别高的车油耗更高。公布油耗数值,应该注明与实际驾驶时会有出入。”龚慧明说,“消费者根据数值就能做出选择。”

  知情人士透露,企业很支持实行汽车能效标识制度,大多赞同公示数值而不分级,但希望允许企业在标识上公布影响油耗的车型配置及参数。燃料消耗量公示制度有可能会在明年初实行。(中国汽车报/胡轶坤)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