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个不通公路的山村长大的,24年前,当我长到七岁时,父亲带我进了一次城。父亲把我扛在肩头上穿过大街小巷,在汽车和人流中,我们像快活的游鱼。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汽车,也是第一次发现世界上还有专门跑汽车的水泥街道。我对父亲说,你敢对着汽车走吗,父亲便迎着汽车走过去,那庞然大物竟很听话似的拐了一个弯,把宽畅的路面让给我们。我得意地笑了。那一刻,我感到父亲很了不起,更对开车者的“谦让”不以为然。
第一次租车则是结婚的时候,1993年,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在我工作的矿山,我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一个矿工的女儿,一个同样失去父爱,能够吃苦耐劳的女子。我用租来的小车把她接进了新房,组成了我们的新家。当时,在我们这个小城,还没有从事租车业务的机构或个人,而我的单位只有一辆双排座。单位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职工办喜事,提前打个招呼,这部车子可以无条件地提供方便。但也只能用于装嫁妆,婚车还得自己想办法。那些日子可把我愁坏了,最后是在县城工作的表哥给帮了大忙,由他向单位借用小车。但表哥单位管理制度很严,本单位职工用车都要交纳租金,外单位人员借车则双倍收费。快要做新娘的未婚妻说,那就坐双排座吧,反正也就是一公里的路程,可我认为结婚在人生中就这么一回,花双倍的代价也是应该的。由于我们所在的矿山离县城有二十公里,这一段的放空费用也由我出,于是二百元现金换来一张派车单。
如今,我们全家都调进城里工作。坐公共汽车、打的或借车外出是经常的事,虽然很方便,但总还是有些不满足,舟车劳顿归来,常常梦见自己驾着私车行走在宽畅的原野。最近搬进了新建的集资房,安居乐业的问题已经解决。也许再过两三年,小有余钱的我们真的会萌发购车愿望,近来电视里介绍的一种名为“三口之家”的小型家用轿车就颇让人心动。(廖仲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