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资夹击 本土零部件威胁增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 16:25  财经时报

  《财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巨大市场和利益的驱使下,合资企业的外方直接把零部件厂商引入中国进行本土化生产,其触角已延伸到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末端。

  与此同时,一批本土零部件企业正在脱离政策的庇护。而由于配套能力有限,生产规模达不到整车采购商的要求,这些企业面临的竞争威胁正日趋加大,有的已被市场淘汰。

  据介绍,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的发展,带动起众多的合资零部件企业。然而,当地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却开始走向逆境。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零部件委员会的一位李姓专家介绍,当初生产车用仪表、蓄电池的企业,不是被收购就是合资,生产齿轮厂的零部件企业则大批倒闭。

  当初一度辉煌的北京汽车零部件企业,现在大多被韩国企业垄断或者销声匿迹;在苏州、昆山等地,外资或者台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主导;广州则成为日资零部件企业的大本营。严酷的现实,令众多本土零部件企业不寒而栗。

  外资对本土零部件企业的攻城略地仍在继续。在新一轮的兼并潮中,外资比往往比国有零部件企业更具优势,如江苏天宝科技有限公司本是汽车音响行业很有名的企业,曾经一度排名当地本土零部件企业前三名,但最终还是被伟世通轻易收购。

  汽车分析师陈凯指出,本土零部件的主要市场几乎被外资企业所垄断。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份额占60%以上,轿车零部件市场占80%以上,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则高达90%以上。

  在此之前,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整零企业”之间的关系是订单采购的协作关系。而今,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进不了跨国公司的配套网络同,他们不得不另寻出路。

  上海浦东某零部件企业采购部杨均告诉《财经时报》记者,技术含量高、质优价廉的零部件,成为整车企业的首选目标。一般情况下,整车厂商的周围都拥有成熟的配套供应链,在整车厂看来,外资零部件企业开发的零部件比较先进,他们在配套合作中占据主动地位,而且都具有面向全球供货的能力。

  有关统计显示,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年开发投入一般为销售收入的3%~5%,而中国企业的这个比例只占到1%~1.5%甚至更低。这样小的投入,使企业不可能在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上有较好的表现。

  2003年,在中国机械工业500强中的57家零部件企业中,能从事产品开发的企业有23家,能从事部分开发和一般性开发的企业有18家,不能开发的企业有16家。而且,绝大数零部件企业最多能满足国产化要求的适应性开发,不能从事超前开发。

  随着中国零部件产业配套体系的完善,外资在零部件领域的投资越来越深入到二三级配套。在外资步步紧逼的情况下,本土零部件企业能否置于死地而后生?一位业内人士对《财经时报》分析,大多数本土零部件企业面临模块化、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瓶颈。对他们来说,只有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才能具备专业化、规模化和模块化的供货能力。(记者 杨仕省)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