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贷款买车不料驶上伤心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 10:25  大河网-大河报

  贷款买车不料驶上伤心路 一些贷款购车人投诉说,中介公司逼迫他们提前还贷并交纳巨额“罚款”。

  目前,不少消费者投诉说,他们在贷款买车时落入了陷阱。在省消协和本报接到的数十起投诉中,河南盛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下称盛通公司)是众矢之的。

  一些消费者投诉说,不论他们是否逾期还贷,盛通公司都通过秘密或“暴力”手段扣下他们的车辆,逼迫他们写下“违约”字据,提前清偿剩余贷款,并交出1万~6万元不等的“收车费”、“违约金”。相关银行称:盛通公司占用一些客户归还银行的钱,让借贷人背上了“黑锅”;盛通公司罚客户巨款太霸道。

  面对责难,盛通公司大叫“委屈”:受害者是他们而不是“违约”客户。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受害者?受害程度有多深?

  想拥有一辆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手头现金不足,但是还想购车,于是贷款买车应运而生。银行人手紧张,没有能力对众多购车人一一做资信调查,为减少风险,便与有一定资质的中介公司合作。中介公司向银行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承担购车人不能及时还款的连带责任,中介公司则向购车人收取一定的手续费。银行、中介公司分别与购车人签订《借款合同》和《购车合同》,银行与中介公司让购车人把钱打到指定的中介公司个人专项账户,由中介公司再向银行还钱。这样互相制约,确保银行与中介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失,而手头紧张的消费者可以提前圆梦。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中介公司既想拿到手续费又想早日摆脱连带还款的风险,就采取各种手段让购车人提前一次性还贷。同时在与消费者签订的合同中,一些中介公司也设下了不少陷阱。

  投诉一被逼提前还款  

  8月31日上午,中牟县的王建国再次来到位于郑州市北环汽车广场的盛通公司,要求把他几个月前打到该公司指定的张保红账户上的还款还给银行。这是王建国的第七次郑州之行,前六次都是无果而返。

  王建国于2004年11月份在郑州某汽车经销商处买了一辆轿车,由于该经销商没有按揭贷款担保资格,他便与银行、盛通公司签订合同,计划到今年年底把贷款还完。按照约定,王建国向盛通公司指定的张保红的账户上打钱,再由盛通公司向银行还钱。后来,银行发现盛通公司不及时向银行还钱,便直接给客户设立了用于还钱的账户。但盛通公司说,不向张保红的账户上打钱不行。王建国只好仍向张保红的账户上打钱。

  王建国手持的银行个人贷款对账单和存款凭条显示:今年4月29日和5月28日,王建国分别将3600多元还款打入张保红的账户,但盛通公司并没有把这两笔钱还给银行。王建国说,接到银行的催款通知,他才感到不妙。

  记者随王建国来到北环汽车广场,发现盛通公司的办公场所已人去楼空。王建国拨打盛通公司法人代表马楠的手机,马不说他在什么地方,也不同意王建国见他。

  经过多次交涉,盛通公司的段经理才答应和王建国在马路上见面。见面后,段经理再三推诿,始终不到银行解决问题。

  在王建国的不断要求下,前几天,盛通公司终于把王建国的钱还给了银行。再也经受不起折腾的王建国只好提前还清了贷款,他说:“两个月来,盛通公司一直不把还款给银行,最后银行都准备起诉我了。我心力交瘁,不得不提前一次性清偿贷款。盛通公司为什么要这样做?”

  信阳市的黄世伟说,2005年1月,他在信阳市佳俊德汽贸公司买了一辆轿车,盛通公司在收取手续费后为他在银行办了9.7万元的按揭贷款,他每月按银行规定足额还款。

  今年8月13日,黄世伟发现汽车被盗,报警后才知车被盛通公司开走了。次日黄赶到郑州,接待黄世伟的刘冰峰律师说,黄世伟必须到银行把贷款余额结清,盛通公司才放车。黄世伟到银行询问,银行说他并不违约,用不着一次性结清欠款。黄世伟再找刘律师,刘还是不放车。黄世伟只好回信阳凑钱,一次性结清了贷款,可盛通公司拒不退还黄世伟的4200元保证金。

  黄世伟说:“这还不算完,刘律师开的价把我吓住了,我还得向盛通公司交‘拖车费’8000元、违约金7000元、停车费300元。令我没想到的是,8月23日,段经理和刘律师强行让我写因违约同意不要保证金等费用的字据,我不写他们就不还车。我欲哭无泪,实在折腾不起,就在刘律师的口授下写下了‘违约’字据。我将1.53万元钱交给段经理后,他竟什么手续也不出。”

  银行工作人员调档后对记者说,从银行放贷的2005年1月到今年7月,黄世伟一直按期还款,没有违约,盛通公司的做法毫无道理。

  投诉二遭遇巨额“罚款”

  原阳县的冬留记向省消协投诉称,今年4月份,他家有特殊情况,未及时付清四五月份的购车款。5月31日,盛通公司利用备用钥匙偷偷将车开走。盛通公司通知他,必须提前一次性还清银行贷款才可以开走车。当他借钱还清银行全部贷款后,盛通公司说他违约了,必须支付违约金40831元才给车。

  “我剩余的贷款本金才6.9万余元,两个月逾期还款,违约金何以高达4万余元?我要求盛通公司拿出依据时,他们却拿不出。”冬留记说。新密市的王云燕投诉说,盛通公司让她把款打到张保红的个人账户上,可银行要求她把款打到银行给她的账户上。她将款继续打到张保红的账户上,可银行说没有收到还款,要她负法律责任。她一气之下将钱打到银行为自己开的账户上。为此,盛通公司以逾期还款为由,偷偷开走了她的车。当时车上放有现金、银行卡、存折、手机、业务手续等。盛通公司刘律师说不一次性结清贷款不让拿东西,也不能取车。无奈之下她只好屈服。盛通公司“没收”了她已交的2万元保证金,又要求她再交4万元保证金、7000元扣车费,并强迫她抄一份他们拟好的“违约”字据。盛通公司收钱后连白条也不打。车被扣后,车上的东西取不出来,致使她的业务中断,给她造成经济损失70万元。

  鹤壁市的郭庆华、安阳市的李兴有等人都有着与王云燕类似的遭遇。

  投诉三遭遇暴力收车  

  禹州市消费者康新五说,2005年6月20日下午,他的车刚停在禹州一超市门口,突然5个人从一辆无牌车上下来,强行把他的司机和车带到了郑州。康先生找到盛通公司,刘律师说康先生违约了,必须把贷款、罚款、违约金、收车款交了才放车。

  荥阳市的李运朝说,他每月都按时还款,2005年6月18日早上,他刚开着车出大门时,忽然有一辆车截住了他。车上下来的4个人把他拉下车,推进了他们的车里。那帮人开着他的车、带着他到郑州陈寨花卉市场后,把他推下车,给了张写有一个电话号码的字条,让找刘律师……

  某银行有关人士对记者说,刘四新、龚满仓、郭红英、张振国等近20人把应还款打入了张保红的银行账户,但盛通公司至今没有把钱还给银行。如果银行收不到钱,将会起诉这些购车者,你说这些人冤不冤?

  今年8月15日,盛通公司在门口贴出《通知》称:鉴于公司与贷款银行关于分期付款担保合作协议履行届满,为了维护广大客户的利益,凡经由公司办理的分期付款尚未结清的客户,自9月1日起,到公司办理贷款核算结清等相关手续,否则,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及造成的损失公司不再承担。

  据介绍,盛通公司有上千客户。盛通公司对所有客户提前“清盘”意图何在?购车人王先生说,中介公司无论担保多长时间,都是收一定的手续费。盛通公司单方面压缩贷款期限,是想及早逃脱担保风险。盛通公司把自己的违约行为美化为“维护广大客户利益”,可谓天下奇谈。

  有关银行人士说,银行不认可盛通公司提前还贷的做法,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也给借款购车人带来了损失。借款人一旦提前结清贷款就算违约,银行将按合同向购车人收取违约金。

  省消协认为,盛通公司的做法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盛通公司的法人代表马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停止业务是公司行为,是一种“策略”。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客户遵守合同。

  疑问二谁是典型违约者?  

  盛通公司的马楠接受采访时说,那些投诉的消费者都是“违约”者。

  武陟县的冯杰被马楠称为“典型违约者”。

  2004年8月,冯杰花11.5万元买了一辆轿车。他几次逾期还款,2005年8月份,车被盛通公司扣了。

  冯杰的母亲说,当时,盛通公司逼着他们一次性付清贷款,还扣下数额为车价总额10%的保证金不给,同时索要3万元的滞纳金和追车费。她没办法,只好把首饰变卖了。最终在被罚了1.3万元“滞纳金”后,她一次性还清了剩余贷款。可盛通公司一年来迟迟不把钱还给银行,至今在银行那里,冯杰还欠着贷款。

  马楠称冯杰是“典型违约者”,但闭口不谈盛通公司长期占用冯杰的资金是不是“典型违约者”。

  记者问:“盛通公司让所有贷款客户9月1日起一次性清偿银行贷款,而购车人的还款期并没有到,他们没有违约。购车人有轻微违约行为,盛通公司往往会采取严厉措施进行处罚,索要金额动辄数万元。盛通公司单方面撕毁合同,该如何赔偿购车人?”

  马楠说,他们这是在“引导客户履约”,是对违约客户“敲响警钟”。

  疑问三收钱有什么依据?  

  消费者向省消协投诉说,刘冰峰律师和段经理逼购车人写“违约”字据、交纳1万~6万元不等的罚款。马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对此“不知情”,刘、段的做法可能有不妥的地方,是刘律师的失职。随后马楠又说:“法律支持书面陈述,让购车人留下字据是为了把业务理顺。”

  记者多次要求盛通公司拿出向购车人索要保证金、违约金、滞纳金、追车费、停车费的标准和依据,马楠始终不能提供,他说他们收的只有“违约金”,没其他费用,收的钱没有任何一笔超过1万元。相关银行说,盛通公司“罚”客户巨款是霸道行径。

  盛通公司规定,购车人只要超过当月的15日不还款就是“违约”,就得接受处罚;而银行方面称,购车人在当月内还款就不算违约,处罚是无道理的。对此,马楠称银行说的这一情况他们“两个月前才知道”,银行没有通知他们。相关银行反驳说,盛通公司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贷款购车的陷阱有多深?消费者为什么钻进圈套里难以脱身?请继续关注本报明天的报道。

(编辑:王延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