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业信任危机愈演愈烈 价格不稳消费者不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 06:00  中国青年报

  汽车业越来越不太平了。在“金九银十”的强大号召下,各大汽车厂家纷纷使出了自己的“撒手锏”,以期在这一卖车的黄金季节赚个盆满钵满。于是,有的打出“价格牌”,如价格战;有的打出“安全牌”,如进行碰撞实验;有的打出“售后服务牌”,如满意度调查等。

  然而,正所谓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汽车企业这种集中的、高密度的“狂轰滥炸”,非但没有在销售上取得什么明显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媒体和消费者的逆反心理。最近,从价格信任危机,到评比信任危机,再到碰撞信任危机,汽车业的信任危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价格越不稳定,市场也越不稳定”,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表示,新车的频繁上市,特别是汽车价格的频繁变动,是造成消费者持币待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从2004年下半年开打至今,始终没有停止过,虽然厂家一遍遍承诺:“这一次真正达到价格底线”,但这种承诺,就像一声声“狼来了”,消费者已经能够“我自岿然不动”。近两个月来,北京现代的雅绅特因为降价,引起消费者的集体上诉,闹得满城风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价格信任危机的一种极端体现。

  难怪有专家评论:“对价格不信任的同时,消费者也在对降价引出的产品本身缺乏信任。”

  除了价格信任危机外,汽车业的各种评选和评比信任危机也到了“水深火热”的境地。其实,国内汽车行业评选的各种“猫儿腻”,媒体和消费者早就心知肚名,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可言。然而,不同的是,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竟然是声讨J.D.Power这样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调查机构。

  有媒体用“南橘北枳”的典故来说明J.D.Power在中国变了味儿,“汽车品牌满意度调查”的结果往往不能让人满意,一些口碑不好的品牌居然名列前茅,而口碑不错的品牌却榜上无名。更有人质疑,“排行榜”已经成了汽车企业公关能力的排行榜,毫无公立性可言。

  如果这些断言属实的话,未免会让人很失望。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连J.D.Power这样的第三方的调查结果也不能相信的话,那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当然,J.D.Power的负责人不会允许这样的流言四起。据悉,在近日J.D.Power收购亚汽资源公司时,其创始人DavePower站出来公开辟谣:“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研究公司之一,我们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在很多行业拥有牢固的地位,基于用户之声的汽车质量调研、产品吸引力调研等正在被所有主流汽车厂商使用。我们还要继续拓展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收购亚汽资源公司,正是我们在快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上扩张规模的一个重要举措。”

  DavePower的言外之意很明确:我们还要在中国市场混,怎么可能自毁前程呢?电影《无间道》里有句台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也许,DavePower明白其中的含义。

  与评选信任危机相比,消费者更关心的当然是碰撞信任危机,也可以说是安全信任危机,毕竟这才是关乎身家性命的大事。近一个多月来,有关汽车安全碰撞的炒作和质疑声可谓此起彼伏,从陆风车的欧洲“碰撞门”事件,到丰田锐志的正面偏置碰撞试验,再到近期雅阁和奥德赛在长春国家汽车检验检测中心举行的国内首次车对车碰撞试验,是作秀,还是实力的体现?

  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教授、国内汽车碰撞安全研究带头人黄世霖认为,中国消费者不能盲目轻信各种碰撞结果,中国的汽车安全碰撞也切忌简单地模仿国外的标准。有些车型在国外碰撞时号称达到了美国和欧洲的双五星标准,但是车门并没有打开,所以消费者也不能盲目相信汽车的安全标准。

  黄世霖教授告诉记者,中国的汽车安全碰撞应该从中国发生的交通事故比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验。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降低汽车被动安全给人带来的危害,因为在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10万人中,有1/4属于行人。

  一边是汽车厂家在推出新车时,总是不忘刻意强调碰撞的星级标准;一边是专家苦口婆心地劝导,汽车安全在经历了国内的多次碰撞实验后,反而愈发显得危机四伏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怎么可能不产生信任危机呢?本报记者 黄少华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车市行情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