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膜、隔热膜、防爆膜、遮光膜、纳米膜……市面上各种称谓的汽车贴膜令人眼花缭乱。一旦消费者挑选不慎,贴膜不仅起不到防护的作用,反而将适得其反,把爱车乃至人身安全推到危险的边缘。
品牌危机
街头林立的大小汽车美容装饰店早就成了城市一道另类的风景线,而汽车贴膜则是他们的主营业务之一。因缺乏强制性的国家标准,中国的汽车贴膜行业一直处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态,一些商家创立一个品牌就上市销售甚至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称,国内汽车安全膜市场,80%到90%都是劣质产品。表面上繁荣昌盛的车膜行业,其实已岌岌可危。
目前,中国国内市场共注册有2400多种安全膜品牌,几乎所有品牌都声称自己是国外某品牌的国内总代理。然而,据国际窗膜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具备生产安全膜资格的企业只有龙膜、ACE、3M等11家企业,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它们共拥有20多个品牌。这一权威报告把中国市面上现存的安全膜品牌推到了信誉和质量危机的关口。
据某汽车美容店一位姓吴的经理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透露,车膜的成分主要是金属丝、塑料、粘胶和色素,原料随处可见,制作工艺简单。“很多劣质车膜其实是小作坊用塑料薄膜制成的,如果再简单一些,甚至在家里就能完成作业。其所含的挥发性物质如苯、醛等还损害人体健康。”据了解,这些小作坊一般分布在南方一些城市,比如广东、云南等地,三无产品贴上国际大牌,堂而皇之地上市销售。
除去车膜本身存在的质量问题,贴膜程序和环境也存在随意和混乱的情况。据悉,给汽车贴膜对操作环境和工艺的要求很高,按国际汽车专业贴膜的施工要求,汽车贴膜应在无尘贴膜间进行,现在许多从事贴膜的汽车装饰店根本不具备这种条件。据调查,不少有汽车贴膜业务的汽车美容店都同时兼顾洗车业务,而且两者距离并不远。一次,记者发现一家汽车装饰店在露天环境下操作,当记者向操作人员表示疑问时,一位正专注于贴膜的小伙子称“没听说过这些规矩”。
价格迷雾
一家美容装饰店店员在向记者做推销时称自己是某美国品牌的一级代理商,“防爆性好,而且能有效阻止紫外线。”推销者大多巧舌如簧,且对所推销产品辅以国际背景,“有总比没强吧,车子几十万元都出去了,不差这几千元。”车主吴先生的话代表了一部分有车一族的心声。
聪明的商家熟知消费者这种花了一元不差一分的心态,于是胡乱吹嘘功能,趁势抬高价钱。据了解,一些品牌的前挡膜、侧后挡膜的成本均仅需几十元,贴到车上以后收费却要达到几百至上万元不等。有媒体报道,成本只有98元的汽车防爆玻璃膜,商家敢向车主要价1万多元,当然,不是所有商家都有如此胆量敢狮子大开口,但给一辆车做贴膜有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却已是路人皆知的事实。据某车膜经营者透露,一卷进价只需几百元的贴膜,能够贴十辆车,每辆车的收费都在1000元以上。
上周末,在四元桥汽配市场内,一家装饰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要贴一辆轿车的贴膜(前风挡、后风挡、侧窗),同一品牌不同颜色贴膜的价格在1000到8000元之间。在距离这家店不远处的一家汽车销售店内,商家给记者报出了20余种品牌,并称分别是从美国、加拿大、韩国进口的,其中价位最低的是国产车膜,价位分别在500元到6000元不等。“如果不含前风挡,普通贴膜价格最低只要300元。”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某些标着相同牌子的汽车贴膜,在不同的店也是价格迥异。而消费者无从得知各类车膜真正合理的价格区间,只能在商家的胡吹海棒中掉入陷阱。
安全隐患
事实上,汽车贴膜如不适当,不仅是一层“无效膜”,而且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如果膜质量不好,车身就像蒙上了一层纱,从车里往外看,有些模糊,看久了容易引起眼部疲劳,如果是在夜里或雨天行车,就更不安全了。”某汽车美容店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车膜还会引起车内反光,暗藏安全隐患。
根据国际窗膜协会的规定,安全膜应该具有单向防护的功能。也就是说,在贴了一张厚度不足0.2毫米的安全膜后,可以将玻璃的强度提升100倍以上,外部可以抵御强力度打击,在车内却可以很容易就将玻璃击碎,方便车主遇险时逃生。但如果防爆膜不合格,则效果正好相反,一旦遇险,会成为逃生时的阻碍。
为此,记者询问了北京几家汽车美容店,其中一位称,“防爆膜并不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防爆功能,只是说如果玻璃碎后仍能粘在一起,从而防止对人身造成危险。”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某些车膜销售人员本身都缺乏对车膜安全知识的了解。
“目前市面上存在的车膜基本都是第一代即太阳膜,其在欧美国家已被淘汰,那些名目繁多的防护膜,大部分仍然是与太阳膜功能相差无几的产品,只不过销售商炮制了各种让消费者懵惑的概念。”吴经理说道,目前市场上汽车隔热膜透光率最高的是74%,如果有太阳膜称自己的透光率超过74%,那肯定是虚假宣传。
董纹均曾在五年前给爱车贴过膜,“当时,跑了月福等地方,但价位太高,经过再三比较选择了东直门斜街的一家汽车装饰店。前挡风玻璃没有贴,一共花了四百元。不是牌子,四年下来感觉上没什么不妥。”当记者问及效果如何时,董纹均思索了半天,“说是有防爆、防热功能,但夏季隔热的功能似乎并不明显。而且因为没有发生玻璃破碎等意外事件,所以不清楚防爆效果怎么样。”
意外事件毕竟只是偶然有之,如果贴的膜没有出现掉色等严重问题,大部分消费者都会被轻易地蒙在鼓里,商家的侥幸心理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反正没有科学评测,即使是贴了层“无效膜”又如何?“效果极佳”之类的话灌输的多了,自然就造就了消费者心中的即定事实。
虽有业内专家称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四方法来鉴别安全膜的质量,但是,目前有些商家的高仿品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单靠消费者的表向判断确实难辨真伪。
有业内专家提醒消费者,现在大部分汽车的玻璃隔热以及防爆水平已经很高,并无贴膜必要。而且,在我国《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GB7258-2004的强制性标准中规定,前挡风玻璃及其他窗玻璃处于驾驶员视区的部位可见光透过率不得低于70%;不能张贴镜面反光的遮阳膜。某些城市也曾在近几年明文规定,禁止私家车在前挡风玻璃和驾驶席周围贴膜。
标准“胎落”在即
据了解,中国标准化协会正在着手制定国内首部汽车贴膜的行业标准。“标准草案目前正在制定完善阶段,年内肯定出台,中国标准化协会将在10月份召开专家审定会。”同时,记者还从有关部门获悉,正在起草的标准将参照国际最高水平,重点锁定单向防护、安全防护级别以及前挡膜的透视率三个方面。
标准规定产品必须标明其安全防护级别,比如一级、二级、三级防护分别可以抵挡多少外力的冲撞,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根据所需,明确地选购产品。万一产品达不到它标明的防护级别,消费者也可以凭此进行交涉。
据记者获悉,这部标准只是行业标准,没有强制性效力,主要还是得依靠企业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一个不具法律法规效应的标准,对行业的约束力有多大,能否有效阻止一些做工粗糙、工艺不过关的国产车膜进入市场,现在还无法进行预测。但据协会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同时也会推动相关国家标准的修订,行业能否得到有效规范,有赖于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三方的努力。本报记者 章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