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跋涉了半个世纪、一度濒临倒闭的国有老企业去年竟连创国内外内燃机企业“四个第一”: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国内第一家柴油机销售收入过百亿;国内第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大功率欧Ⅲ发动机;世界第一家10升以上发动机单一品牌产销量突破14万台。
创造这些奇迹的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同志说:“关键是我们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打造民族动力品牌。”今年4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到该公司视察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领先一步无人竞争——欧Ⅲ开创“中国动力”时代
2005年3月13日,对于中国内燃机制造业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WD61510升、12升大功率欧Ⅲ发动机已由潍柴完成样机试制并将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内燃机制造迈入自主创新的“中国动力时代”。
欧Ⅲ,是对潍柴全力秉承“领先一步,进入无人竞争领域”经营理念最生动的诠释。
1998年,虽然拥有从奥地利引进的技术先进的WD615发动机,潍柴却陷入困境,濒临倒闭。当年6月上任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经过调查研究分析认为,“WD615发动机如果继续单纯定位为中国重汽配套,将永远受制于终端产品重卡的市场状况,只有通过全新的技术支持,以产品变形为起点开发新产品,才能重现生机。”
“让WD615转行为工程机械配套,确实给中国工程机械动力带来一场革命,但你无法想像当初有多难。”曾参与这一项目研发的孙健说,此前WD615发动机是专门为重型卡车配套的,而工程机械对发动机的要求,无论是技术标准还是可靠性,都要高出一大截。有人断定,让WD615转型为工程机械动力纯属瞎折腾。潍柴人却偏偏不信这个邪,他们组织二三十个技术人员,成立了一个专门攻关小组,从设计改进、零部件配套以及整体性能提升等方面,逐项满足工程机械的特定需求,一年多时间,开发出用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动机近百种。随后,他们又将发动机的适用范围逐步拓展到船舶、大客车、发电等领域。
“领先一步,进入无人竞争领域”理念的确立,给潍柴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2001年,潍柴成功开发出达到欧Ⅰ标准的WD615及WD618系列柴油机,比国家规定的实施标准时间提前了两年;2002年,潍柴再将WD615系列柴油机改良,达到欧Ⅱ标准,比国标又提前了两年。如今,当潍柴欧Ⅱ发动机还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时,他们的欧Ⅲ发动机又比国标提前两三年问世了。
至今7年间,潍柴完成科技研发项目100多项,获得授权专利30多项,平均每年自主研发新品种400余个,新产品产值占企业总产值40%以上。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项目责任制激活技术创新
今年5月底,WD615欧Ⅲ发动机面世尚不足3个月,潍柴技术部门收到一份来自欧洲权威机构的鉴定报告:潍柴欧Ⅲ发动机排放指标又降低了20%,燃油消耗率比世界最好纪录低3克/千瓦小时。
“这就是潍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进取,永不满足。”在欧Ⅲ发动机机加工工艺设计项目负责人王玉春看来,“潍柴之所以拥有如此高效的研发速度,和我们实行的产品研发项目责任制分不开。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市场效果以及涉及成本等都是考核的重要指标,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将科研人员的开发潜能和创新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王玉春去年投标承包了两个科研项目,都在要求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今年她又中标一个项目。
潍柴近年来打破传统技术开发模式,对重点科研项目,设立技术创新课题,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有权调度上至厂长、下到分支机构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目的就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过去一台新机型从设计到投产需要两三年时间,而现在他们新开发的8170中速柴油机,仅用了3个月。
如今在潍柴,地位、待遇、收入最高的是技术人员。近几年,企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的举措: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重奖技术革新成果;每年拨款150万元设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优秀人才可以自主选择国内外有关学校及专业带薪深造;对优秀人才实施全面保健计划,享受专门的医疗保健待遇;每年拨款100万元,设立“优秀人才子女助学基金”,为优秀人才子女入托上学、出国深造等提供机会和资助。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玉春,1989年到潍柴工作,头些年工资收入和普通职工差不多,但2002年到2004年3年时间,她就获得各种奖励59万元。
自主研发独立创牌——潍柴技术引领中国制造
潍柴近几年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将一个外国品牌打造成全新中国品牌的历史,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奋斗史。
记者近日在潍柴新近投产的动力新区看到,一条条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柔性加工生产线,按照不同的指令程序,有选择地领取材料并安装型号完全不同的动力系统。公司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佟德辉告诉记者,“现在的WD615发动机与当年引进的斯太尔发动机,无论是在外形还是技术方面,已经大相径庭,经过我们科研人员上百项脱胎换骨的国产化适应性改造和性能提升,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品牌。”
在破茧为蝶、打造自主品牌的过程中,潍柴人选择了一条先联合开发再自主研发的道路。
为确保研发能力始终站在国内外内燃机技术前沿,他们坚持走高起点产学研联合的路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研发机构的合作,全方位整合世界科技资源。与清华大学等名校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先后与新西兰培新公司、德国道依茨公司组建了合资公司。投资1亿多元,与世界著名的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派出30多人的研发队伍直接参与开发和攻关。仅近两年,就先后选派146名技术人员出国深造,紧盯国际最先进的技术。
要自主创新,加大投入至关重要。近年来潍柴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大幅增长,始终保持在年销售收入的5%左右,1999年以来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超过15亿元。最令潍柴技术人员自豪的是,去年潍柴又投资近一亿元,建设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技术中心和产品实验室,配备了国际先进的设计分析软件、实验设备,实现了产品设计和试验的信息化、自动化,极大地提升了技术研发效率。
领先国际的技术研发能力,给潍柴带来革命性的跨越。目前潍柴已占据大功率内燃机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成为全球10升发动机产销量最大的企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