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混合动力”诱惑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 14:00  汽车导报

 

作为目前国内技术最为成熟,完善度最高的车型,丰田普瑞斯今年的计划产量才3000台

  2005年,丰田在中国宣布生产混合动力车,中国汽车界为之震动,这就仿佛为长期徘徊不前的“新能源汽车研究和开发”注射入了一支强心剂,坚定了研发的方向。由此国内掀起了一股汽车“新能源”开发热潮。

  能源危机的时代,谁都能意识到,新能源汽车将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前途无量。国家也从能源战略和汽车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专门成立了汽车燃料电池专项861重大科研项目组,表明了态度。

  近年来,国内国外这方面的研究都已接近获准商业化生产,但效果怎样始终是众说纷纭,没有最权威的定论。在现有的成果中,国外有宝马的氢动力车、通用的燃料电池车等,国内最典型的是上海泛亚技术中心开发的“凤凰燃料电池车”和上海同济大学开发的“新动活力1号、2号”等。但专家们认为,其商品化的过程还是一个未知数,甚至对其技术的可行性表示质疑。然而,丰田混合动力的诱惑令国内不少企业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折衷的办法”,纷纷卷入这场与时间赛跑的PK中。

  在如何对待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的问题上,政府到产业都有高度统一的共识,认为这是今后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最为典型的观点是“这是留给中国汽车产业赶上世界汽车的最后一次机会。”理由是,各国在此领域的研究都处在未商品化的研发阶段,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业与国外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还有一种观点是,“在节能环保上加大投入会更务实。”认为,像新能源汽车或称新动力汽车的研究属于技术储备和前瞻性研究,汽车发达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都还没见成效,对于研发能力还比较薄弱的中国汽车业的来说,还是结合国情现实一点为好。

  这样的争论由来已久。但中国确实在电动车、甲醇车、燃料电池车和混合动力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每年都有这方面的成果问世和展出。然而真正激起中国厂商兴趣的是丰田在华推出普锐斯混合动力轿车生产并实现商品化的启示。

  普锐斯是一款普通型的家用轿车,其动力源是电油混合,易于在城市行驶,售价是28-30万元左右。从今年1月开卖以来,已经销售了1000辆左右。而自1997年普锐斯问世以来,它在全球的销售是50万辆。

  记者曾就普锐斯在华生产先后采访过丰田公司的高层和销售主管,他们明确表示,作为汽车发展的一种方向,丰田早就意识到了它的战略意义,并作了长达30年之久的研究。他们认为,此车的推出对厂商来说,是一种非赢利的市场行为,主要是倡导一种环保意识,展示丰田在汽车方面的研发能力和所储存的技术成果。在中国生产,除了表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外,也不排除对丰田品牌在中国的提升起到拉动作用。

  显然,普锐斯既有“秀”的成份,但也不能忽视它的“榜样作用”。至少它给中国的汽车厂商鼓了一把劲,知道混合动力轿车在中国还是最能实现市场化的汽车。那么,混合动力轿车在中国的市场究竟怎样?

  据一汽丰田销售公司公关负责人李湘介绍,普锐斯上市以来并未出现像外界说的“叫好不叫座”(价格贵)的现象,事实上卖得不错。出乎意料的是,它的用户并不全是集中在上海北京和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有不少是中部和边远城市。这说明,人们并不会因价格和售后等问题拒绝这款车,人们看中的是它的环保和节能。

  另外,普锐斯效应正成为一种汽车消费时尚被都市前卫人士所接受。这是记者日前在上海正大广场一次汽车安全巡展活动上与上海市民交流中获得的信息。上海永达丰田销售公司总经理龚炳超介绍,普锐斯的上海用户不少,女性占的比例比较高。不少用户认为,普锐斯时尚、科技含量高、消费前卫,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使用觉得很新潮。

  这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高科技汽车的另类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混合动力车具有环保的意义;从消费的角度看,混和动力车是一种奢侈品;从时尚的角度看,混合动力车又是一种都市的前卫思潮。

  在中国负责丰田销售的主管对普锐斯的销售态度很明确:并不指望这款车能够在营销上带来多少赢利,只是表明丰田对环保和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旨在让大家都来重视汽车的环保问题。

  但我们从竞争的角度思考丰田在中国的战略,可以认为这不仅仅是拿出一款尖端技术的汽车在中国生产,而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重要的是要在世界汽车在中国角力场中显示丰田的实力。

  在此之前,德国大众在中国极力推广小型柴油发动机长达十年之久,并在捷达上装车成功,进入市场销售,还在媒体中进行试驾,反响都不错,而今却不知下文。此外,在美国通用公司支持下的上海泛亚燃料电池车也只听雷打不见雨滴。

  即将在北京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更是汽车厂商竞相争夺的重要舞台。环保节能车将是献礼的重头戏。试想谁能与普锐斯打擂台?

  所以,“混合动力”诱惑中国,表面上是“秀”,背后则是竞争。

  写于2006年8月8日

  撰文/颜光明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