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告别老亚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5日 09:28  北京日报

  

  乍起的秋风开始驱逐暑热之时,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拆迁也接近了尾声。告别这个有“全国车市晴雨表”之称的有形市场,如同告别了一个经典版的买方市场时代。

  虽然半边亚市已成为一片废墟,但未拆完的那半边依然熙来攘往,经销商依然从容地与客户洽谈生意。最后的热闹如同秋季必然的收获,无论是否紧跟着萧条的冬天。对于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来说,能否把聚了十几年的人气带到位于城市边缘的新市场,还是个未知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这个有强烈地域特征的市场品牌能否成功地移植到市郊市场新址,也是个未知数。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亚市新市场更接近4S店集合的汽车城形态,而非实际意义的有形市场。她与东方基业、亦庄等一样广袤与堂皇,更适合换车的消费者而非初怀汽车梦的寻车人。想如看百货那样省劲儿地挑选汽车,如在农贸市场那样讨价还价,大概将成为一个不甚体面却无比温馨的回忆。亚市见证了中国汽车进入家庭的进程,在亚市发表了十几年的信息统计表上,私车与公车的购买比例从超过50%到逼迫100%仿佛只是一瞬。

  想当初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兴起,就是为了改变中国汽车卖方市场的格局,改变汽车被当成生产物资而非生活物资的状况,让消费者可以如买白菜买汽车。从某种角度说,亚市成了汽车经销业打破汽车资源及价格的垄断的完美实践。货比三家,价比三家,这样完整的买方权利需要有效配置的空间及距离。不得不承认,跑遍全城看汽车的购物方式,足以磨损众多受偶然性支配消费欲望。搬迁后的亚市虽然硬件上鸟枪换炮了,能否重演老亚市“逛”的氛围,还呈待时间检验。残存的亚市停车场上依然车型五彩缤纷,百花齐放。亚运村汽车市场刚起步之时,虽然仅有“老三样”等几种车型,可进驻亚市的经销商却有几十家,那个时候人们把市场形象地称为“大棚”。那些围绕着亚市中心停车场的专卖店是后来才建起的,它们既是众多4S店的窗口,也是收集价格信息的市场前沿。

  别小看了现在还残存在亚市中央位置、以多品牌销售为特征的“大棚”,在这里,许多经销商从卖BJ212起家成长为商界巨富。他们曾骑着自行车进驻亚市,现在都开上了宝马、奔驰。说亚市是一代中国汽车经销商的成长摇篮,一点儿都不为过。当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放开小轿车的经营权后,许多经销商才得以堂皇地进入亚市买车。摆脱了“车倒儿”的边缘化位置。

  亚运村车市最后的繁荣中,不见了当代“车倒”车虫们的身影,车虫寄身的亚市“后院”早已拆成一片烂瓦。经销商们说,没啥捞的,车虫都回老家了!记者问:车虫咋不跟到亚市新址?答:有人气儿的地儿他们才会去!新市场哪儿有他们呆的地儿!轻松的口气中有一丝不安。花香才引蜜蜂,车虫跟着人气走。新亚市在新商业布局摆脱车虫的同时,是否也意味着游离了人气?亚市曾是全国聚集车虫最多的地方,也是汽车价格战最激烈的战场。那些让企业不安的价格波动,许多都起源于亚市。亚市那价格战“是非之地”的恶名背后,是“全国车市晴雨表”的灿烂光环,美誉与恶名相辅相依,尽显着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本色。经销商扎堆的地方本来就难免短兵相接,把卖白菜的商业伦理顺便移植到汽车上来极其自然。

  亚运村汽车市场的搬迁大大提升了购车环境,却也可能会淡化有形市场货比三家的绝对优势。其有助于汽车企业规范价格,对消费者来说却也可能省心未必省钱。对经销商来说,卖车的成本和门槛可能会越来越高,企业可能会引导他们重新居高临下,以垄断的价格“领导”消费者。汽车“卖方市场”的时代,可能会随着老亚市的消逝卷土重来;家电业“国美”那种经销商与企业平起平坐的理想,对汽车经销商来说越来越是个难以启及的梦。

  伴随老亚市离去的还有亚运村汽车市新闻发言人且小钢。且小钢以他年复一年月月提供的市场信息,他那善解人意的姿态赢得一代汽车记者的友谊。多少媒体汽车版的市场动态稿件,其新闻源都来自且小钢那家常话般的新闻发布。可以说,有且小钢的亚市伴随了一代汽车记者的成长。

  当写完这篇稿件时,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可能已变为一片平地,亚市周围几里地的汽车商圈可能也将随之退出这块黄金之地。

  后亚市时代,会重演以往的辉煌吗?晨风

  题图为昔日老亚市。

  本报特约摄影罗伟摄RJ136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