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业:自主造“心”看上去很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 08:51  中国经营报

  “国产发动机比进口的便宜2万多,现在我们有条件应对价格战了。”力帆人把1.6L 520低迷的市场表现归结于昂贵的“进口心”,现在“自主心”似乎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但“自主心”与“车好卖”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而面对中资车企一拥而上的自主造“心”运动,消费者也感到一头雾水。

  新“心”之火

  善于炒作的吉利当然不会放过8月8日这个吉利的日子。伴随喷薄而出的焰火和马达的轰鸣声,吉利自主研发的CVVT 发动机JL4G18问世。吉利集团副总裁安聪慧兴奋地宣布,这款自主发动机是吉利向中高档汽车市场进军的开路者,价格低于同类发动机近40%。

  而此时的吉利掌门人李书福也逢人便讲,“吉利搞自主的发动机是别人‘逼’出来的。”据安聪慧回忆,吉利造车初期使用的是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生产的丰田8A发动机,当时丰田不但给出价格优惠而且承诺,如果日后吉利需要的量增大,价格可以更低。然而,到了2001年,吉利对发动机的需求成倍增加,8A发动机的价格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大幅上涨。当时的情形是吉利每卖一辆车亏损3800元。不仅如此,丰田还要求每台发动机再加5000元,“因为他知道你离不开他”,安聪慧说,“如果每台车亏1万,企业还怎么活?”

  当年9月,安聪慧在天津一家宾馆里呆了一个星期,试图与丰田进行谈判,但对方丝毫不肯让步。直到2002年初,吉利推出第一款自主研发的发动机MR479Q,并以低于丰田8A发动机三分之二的价格装备在美日华普等车型后,安聪慧才真正见到了阳光。现在CVVT 发动机对于吉利来说是新的突破,因为在当前中高档主流车型中,大多数车是搭载了具有可变气门相位正时技术的 VVT发动机。

  造“心”运动

  其实,吉利只是自主造“心”运动大潮中的一员。2005年3月28日,奇瑞总投资额达30亿元、总设计产能为50万台的发动机二厂正式启动,并公布了其与奥地利发动机研发和设计公司AVL联合开发的3个系列18款ACTECO发动机。产品涵盖了从直列3缸到V型8缸、从汽油机到柴油机、从0.8升到4.0升全系列产品。

  海南马自达汽车公司也于日前宣布总投资12.5亿元人民币、年产发动机15万台的发动机厂建设项目接近尾声,明年将批量生产;长城汽车自主研发的电控高压共轨技术INTEC柴油发动机在广州车展闪亮登场;而力帆汽车自主研发的1.3L力帆520目前已经完成国内上市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将在9月上市。

  7月中旬,广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井下 策来到位于天津的丰田汽车技术中心,这位已经在丰田工作了35年的发动机专家收集了当前中国市场上各个厂家的发动机,其中包括奇瑞、吉利、华晨等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他希望对竞争对手的产品做深入研究,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自主品牌在发动机方面的突破是让人尊敬的。”

  然而在汽车发动机这个自主研发的核心环节上,中国汽车企业是否真正实现了质的突破?

  “心”有余悸

  “当前发动机开发有几种方式:一是中方委托外方(设计);二是中方与外方联合开发;再有一个是中方完全独立研发。”安聪慧认为,“这些应该都算自主。”华晨也认为:“所谓自主就是自己做主,而不是全都由自己干。自己做主选择买谁的技术,选择与谁合作。”

  然而,一家整车制造厂研究院的负责人对此却并不认同,“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动机。”原因很简单,要使发动机具备竞争力,一个是技术指标,包括是否省油、升功率的大小等;第二个就是你的发动机是否真正的是自己独立开发的。清华大学汽车系教授刘铮认为:“请国外发动机专业公司开发的产品,虽然我们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也派人参加了全过程的开发,但未必能掌握核心技术。”发动机作为汽车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它关系到产品的批量生产、质量控制和未来技术的升级。“关键是企业自己在没有外方帮助的前提下能否进行自主开发并升级?”

  即便是没有借助国外设计公司,260多个零部件中95%已经全部国产化,吉利独立研发出来的CVVT发动机的核心控制部分ECU仍需向德国博世公司购买,其价格占到了整个发动机成本的15%。现在许多发动机关键技术的专利都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同时由于国内整体制造工艺水平落后,大量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

  “或许我们可以造出几台样机,但要大规则落地还有距离。”刘铮说。一位车企发动机项目的总工程师也告诉记者,他们开发所依靠的计算机软件来自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但这些软件同样是从国外购买的,“没办法,这些数据需要积累,并通过经验转换为各种数据模型。这方面国内差得太远了。”

  据记者了解,一家国内已经自主研发出发动机产品的整车厂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我们也请了国际上独立的发动机公司为我们未来的产品做设计。”该人士告诉记者,“现有的产品应对当前的竞争还可以,但我们如何保证这种优势可以持续却是问题。”本报记者:寇建东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