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浮华的背后,是隐忧。
近两年中国汽车的出口,可以用狂飚突进来形容。2004年我国整车出口数量增长187%、2005年增长120%,今年1-5月,整车出口达到11.32万辆,增长速度达到114%。而轿车出口更是夺目:今年仅仅上半年轿车出口就达到34456辆,超了过去年全年的出口量。
不过,数字的浮华背后,却令人隐隐担忧。首先,自2003年以来,轿车出口单价是连年下降,这说明我们的出口是重数量不重质量;其次,出口环境混乱,恶性杀价竞争时有耳闻,出口企业良莠不齐、资质驳杂,例如2005年全年只出口一辆汽车的贸易企业有170余家,出口量在10辆以下的贸易公司和汽车企业多达700家;其三,出口数字的上升,是以汽车出口门槛的降低为代价的,包括产品品质、售后服务都无法全面保障,这严重损害了中国汽车的形象。
因此,传来汽车出口政策将要“收口”的消息,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悉,国家四部委将于明年1月1日出台规范出口秩序的管理办法,就是针对上述众多弊端,以期为中国汽车出口的长远发展创造良性的发展环境和秩序,通过资质考核、目录管理、实施品牌化管理等方式,提高汽车出口的准入门槛。
业内人士认为,“准出”政策的出台,虽然短期上会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一些汽车出口,不过这些被“过滤”的部分,基本上都属于投机性质的贸易,因此不会对中国汽车企业产生伤筋动骨式的影响。长期来看,一些扎扎实实在产品、品质、品牌、服务等方面下功夫的汽车企业将从中获益。
以上汽集团旗下的自主品牌企业——上汽汽车为例,它是国内目前唯一致力于中高级轿车、国内国际市场同步开拓的汽车企业,在它今年4月的第一次亮相之时,总经理王晓秋就表示,上汽汽车将跨越自主发展简单模仿的初级阶段,运用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自有知识产权,直接发展中高端产品。
这显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上汽汽车取道中高端,可以更加轻松地跨越出口门槛,同时也将起到提升中国汽车在国际市场形象的作用。
事实上,上汽汽车已悄然进行了多方储备。在上汽汽车亮相前一年,即2005年5月,位于英国雷明顿的研发机构Ricardo2010——上汽汽车(欧洲)研发中心就已经开始运作,该中心吸纳原罗孚的工程师,运用拥有的罗孚75、25车型及罗孚全系列发动机知识产权,实现海内外同步研发。
在生产制造方面,上汽汽车业已进行了大量投入,一期投资36.8亿人民币的生产基地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展开,位于仪征的生产基地近期将完成建设和调试,到2010年将达到实现年产30万辆整车和发动机40万台的生产规模。
对于海外市场的拓展,上汽汽车的规划有些先见之明的味道,甚至将超过政策的要求:品牌、渠道和服务将全部纳入上汽主导的营销网络体系,到2010年,海外销量计划超过4.5万辆,同时根据海外市场的情况,在欧洲或南美等地设立制造工厂。
显然,对于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出口政策的变革,是其更快更好发展的保障;从这个角度出发,出口政策的收紧,将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长远而正面的影响。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