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五部委出手 汽车车业盲目投资热降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9:32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8月2日、3日,央视《新闻联播》连续播出评论,阐明上半年以来我国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加大力度建设节约型社会。

  此前,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出特急通知,要求各地在一个月内对今年以来亿元级开工项目进行清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现象蔓延。

  其中,汽车产业被发改委戴上产能过剩的紧箍咒,连同钢铁、电解铝、焦炭等基础产业,成为重点整治目标。通知规定,此类重点项目,凡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及以上,都将被进行清理。

  种种迹象表明,汽车产业再次走到结构调整的“风口浪尖”。

  宏观调控势在必行

  在今年“两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降低20%,今年内实现降能4%的约束性目标。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我国GDP能耗指标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8%。上半年,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万亿元,增长29.8%;新开工项目9.9万个,同比增长1.83万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认为,去年国内汽车的产能利用率仅为55%,产能利用率过低,这造成产品价格下跌、库存增加、企业利润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整治汽车业新增投资项目,势在必行。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汽车整车销售利润率由2003年的9.11%下降到2004年的6.85%之后,2005年再次急剧下降至4%,这已低于制造业4.46%的行业平均水平。

  由于产能过剩,2005年我国汽车整车利润率同比下降了38.4%。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预测,今年汽车产能利用率将由去年的76%降至73%,利润率下降4%。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加剧触发价格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油、钢材等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

  从去年年初开始,国内油价即呈几何级数攀升,牵动着购车者的消费神经,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作为高油价的直接受害者,汽车业首当其冲。

  而在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一波又一波的上涨攻势下,汽车企业生存压力更加加剧。

  自2001年以来,钢材即开始连续大幅上涨,汽车企业成本压力逐年升级。在成本上升的过程中,由于参与者不断增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汽车价格不升反降,汽车厂商盈利空间不断缩小。许多企业仅靠微利甚至赔钱生产。据报道,一辆售价4万多元的奇瑞QQ轿车利润已不足600元。

  大企业无恙小企业遭殃

  尽管汽车业作为重点整治项目再次被发改委“关照”,但出人意料的是,从8月1日发改委下文至今,汽车业反应平淡,这与去年11月发改委首次提出汽车产能过剩,汽车股应声下跌的情形相比,反差较大。

  本报随后采访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他表示,此次对于新增汽车项目的整治,对于国有特大型项目影响不大。

  曹建海认为,3000万元对于强调规模效益的汽车产业来说,投资规模不过是九牛一毛。从今年上半年新开工汽车项目规模来看,都将被列入此次清查范围内。

  记者随后统计,今年上半年开工的新汽车项目,北京现代第二工厂、上汽的罗孚项目、一汽丰田第三工厂等,投资规模都在10亿元以上。这些已开工的汽车项目都已获得国家批准,并且都是大型重点项目,预计在清查中都会顺利过关。即使大型企业今后新增加项目,难度也不大。“跨国企业资金雄厚,影响力大,新投资项目甚至可以绕开发改委,直接与国务院谈判。” 曹建海表示。

  事实是,当“6+3”跨国巨头在华格局基本落定之后,新一轮的投资热潮正在袭来。从去年以来,丰田、日产奥迪宝马、现代等跨国品牌纷纷表示将在华扩大产能,对于它们来说,惟恐产能建设赶不上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进度,产能过剩还远不在考虑之列。

  “真正容易中招的是那些规模小、层次低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曹建海指出。

  新华信汽车研究部总监郎学红也这么认为。她表示,逐一清查3000万以上级新开工项目,紧缩产能,对于中小民营汽车企业将是一个考验。

  汽车业是一个在发展中形成的自然垄断企业,市场越成熟,对于企业实力、资金规模要求就越高。在资金渠道方面,不少中小民营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收紧新开工项目信贷标准,小规模企业必然吃紧,从而加速中小企业出局。

  前段时间奥克斯退市、近期一大批中小型SUV企业举步维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车市正向着集中化、大规模良性发展。提高造车门槛,郎学红认为,对于结束国内散乱差的造车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最终还要靠市场

  早在2004年,从中央颁布实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来,汽车业治理整顿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推动产业结构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整合资源,形成拳头,形成效益”。

  但这么多年下来,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内部无序竞争等问题仍然在困扰着国内汽车业。

  曹建海认为,此次发改委以清理新开工项目的名义紧急调控汽车业,减少过剩产能,不过是向着“整合资源,规模效益”方向的又一次冲击。

  他表示,尽管我国汽车业进入设有较高的行政门槛,但许多地方政府在汽车业对经济带动作用大和投资回报高的诱惑下,纷纷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导致政府在土地划拨、财税制度上对汽车企业有过多优惠,造成汽车企业生产要素过低。即使企业不具有竞争力,但产品仍然可以凭借低成本优势取得盈利,为地方财政带来收入。地方政府的过度进入一方面会导致产业集中度降低,另一方面会导致无效产能过剩。

  据了解,在2005年销量前10名的汽车企业中,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产能不足、生产紧张的状况。这其中,上海通用、一汽丰田、广州本田等企业情况尤为突出。

  由此看来,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才是产能过剩问题的核心症结。

  曹建海认为,在治理产能过度问题上,除了提高准入门槛,压缩投资规模,地方政府更应该收缩对效率低、规模小汽车的支持,避免形成诸侯经济。否则,此次整改难免落下“治标不治本”的结果。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邵奇惠也指出,“产能不应成为具体指导所有汽车企业的原则”。他指出,产能是否过剩应该由市场来解决,国家主管部门更应管住地方政府这只“有形之手”。

  专家表示,除了发挥核心的宏观调控、行政指导工作外,政府应减少干预,更多让市场发挥自我调节作用。

  管宏业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