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走路不要怕摔跤 郭孔辉院士谈汽车业自主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8:36  中国汽车报

郭孔辉院士

  作者:张世科

  七月流火,酷暑难耐。应河南省淅川汽车减振器厂(以下简称淅减)厂长职建忠之邀,年逾七旬的郭孔辉院士日前专程赴淅减指导新品开发。这已是郭老今年第三次来豫了。“我去过不少零部件企业,淅减最让我牵肠挂肚,每来一次都有新收获。看到自己钻研四十多年的成果就要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了,感到很欣慰。”郭老不无幽默地说,“天热不要紧,俗话说趁热打铁,搞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就要有一股子敢与天斗与地斗的精神劲儿。只要能出成果,再热也值。”

  说到得意处笑逐颜开,谈及严峻形势时眉头紧锁,言谈举止之中流露出郭老性情中人的一面。“我向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外资控股,打造自主品牌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为什么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是一些人认为既没必要也不可能。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固然是一条捷径,但没有原始创新的技术,东抄西拼搞出来的产品注定没有生命力,搞不好就是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知识产权纠纷的导火索。”郭老激动地说,受制于外国人,束缚了自我发展的手脚,这是非常可怕的。

  除了汽车系统动力学、轮胎力学等领域,近年来郭老又“重操旧业”钻研起了减振器系统且取得了一些成果。郭老说:“找我合作的企业很多,其中不乏财大气粗的外资独资及合资企业。联想到国内不少汽车零部件行业正面临着技术、品牌空心化的窘境,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一名老兵,我有责任帮助企业守住减振器这块还没有被外资吞食的阵地。”

  郭老认为,现在再谈要不要发展民族自主品牌已无新意,这种争论必将伴随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消失。从当前形势来看,轿车行业由于吉利奇瑞中华等企业的崛起,自主品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阵营,外国品牌想完全取而代之绝非易事。最让人担心的是零部件产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很多人把外资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等同为中国的汽车工业,认为发展自主品牌已无必要,世界上只剩下六大汽车集团了,中国再怎么追也进不了这个圈。事实上,外资在中国的汽车企业,虽然可以安排工人就业,增加税收,但中方学不到核心技术,充其量只是跨国巨头们的“打工仔”。中国汽车工业囿于“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依赖—没有能力—越依赖—越落后”两个怪圈不能自拔,就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花再多钱也买不来最先进的技术。

  对于一些行业领军企业不战而败,甘拜下风的表现,郭老给予了有力驳斥,“两弹一星都上天了,中国汽车工业为何还得让别人抱着走,实在发人深思。当然,汽车与原子弹有所不同,但无论哪个时代,不服输、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是一样的。自主开发理念的形成,自主品牌基础的奠定,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与培植,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有志于打造自主品牌的企业要看长远,不为眼前蝇头小利所惑。”

  “还有一些企业是纯粹的投机主义者,自己不干光等别人出成果然后拿来仿制。”郭老说,打造自主品牌,体制要先行,观念要跟上。开始我们缺资金,后来不缺了,各方面的条件都上去了,为什么还搞不好?问题的核心是要有志气,如果没有志气,光有钱、有机制也干不成大事。“为此,我改了一首诗:‘资金诚可贵,体制价更高。若是没志气,横竖都糟糕。’既然当今世界是开放的,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也未尝不可,可怕的是只引进不消化,或者根本就不想消化。汽车产业生产难度大,又很容易合资,这给不少人不长志气创造了条件。”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步入中年,特别是近20年的开放引进,其身子骨已相对硬朗多了,具备了自己下地走路的条件。弱小的时候别人帮一下是可以的,现在必须自己走自己的路了,否则永远也强壮不了。自己干了,才有成功的可能性,不干永远没有机会。郭院士说:“一要长志气,二要增强自信心,三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只有这样,打造自主品牌才不至于沦为空谈。”

(编辑:郭涛)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