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资汽车产品垄断中艰难突围的中国本土品牌汽车,纷纷在谋求海外出口。
据海关统计,2002年中国汽车共出口2万辆,到2005年增至17.3万辆。今年1至4月,我国汽车累计出口已达8.72万辆,同比增长140%,创汇8.68亿美元。丰厚的利润令各大汽车生产企业跃跃欲试,“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成为大部分出口车企一致的行为准则。
英国《金融时报》4月17日报道,中国正在考虑采取措施,促进国内汽车的海外销售,政府希望汽车能够成为中国出口海外的重要构成部分。报道强调“潜在的出口攻势凸显了政府内部对于国内汽车制造商的信心不断增强,并认为它们目前已做好了进军海外市场的准备。”
两个多月后的6月23日,由商务部机电司牵头,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部、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等主要监管部门在天津召开了“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座谈会,会议通过制定《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讨论稿)的法律草案,以此来提高汽车出口企业的资质条件,规范汽车企业的出口行为。
汽车出口步入一个拐点。
出口热情难掩混乱现状
今年,奇瑞出口要占到总销量的25%;而长城汽车宣布要在07年让内、外销比例达到1:1;而到了2015年,吉利则要把三分之二的轿车卖到全世界……有专家预测2010年,世界汽车产品贸易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在如此巨大的市场面前,我国汽车贸易额目前还只占1%左右。这对中国企业的诱惑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在增加盈利点的前提下,汽车企业的出口热情不断上涨。
据商务部机电司所给出的数据显示,2005年整车出口企业达到1025家,其中超过600多家企业出口在10辆以下,更有160家企业仅出口汽车一辆。
“出口1辆或10辆汽车根本不具有的实际意义。”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像出口1辆车这样的情况,应该是作为样车运出去,主要为了做出口认证,但未能获得通过,所以一开始就被扼杀了其规模出口的可能性。”他指出,国外出口的技术认证费用一般在5至6万美元,而且像俄罗斯等国家的海外技术认证比较复杂也很严格,国内很多小企业看到出口赚钱,会不顾现实情况,在技术和装配工艺方面还未成熟的时候就急于出口,结果受损失的还是自己。
中联汽车交易市场策划部经理杨阳向记者表示:“即使一部分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走出国门,所生产出来的车型产品也不成熟,大家都只抱着卖一辆赚一辆的心态,不重视质量和售后服务,造成很恶劣的后果。”据杨阳说,某家生产SUV和皮卡的企业,前几年出口一批SUV到俄罗斯,消费者在购买SUV后,车辆出现了很多问题,还酿成了重大事故,直到现在,很多2004年的车子还摆在经销商的车库里卖不出去,不仅给厂家自己造成经济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俄罗斯市场对中国车的信心。
“国内企业对海外出口的业务过于热情,在获得丰厚回报的前提下,很多厂家都未开展深入调研就进行投资,做出海外建厂的盲目举动。”汽车行业评论专家易青认为,吉利在马来西亚投资后的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是李书福个人“非常伤心的事情”,它更代表了很多国内企业,不研究国外的经济文化环境,盲目进入海外市场的一种现象。
出口之路漫长而曲折
凭借低价优势,国内车企为自己赢得一片天地。但目前的出口主攻方向一般都是在进口关税较低、汽车工业比较薄弱、进入门槛较低的地区和国家,比如非洲、中东等。据了解,奇瑞2005年出口的汽车有90%以上集中在这些地区,吉利占到近93%。目前,自主品牌的出口目的地已经慢慢转向中亚、俄罗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认为,国内汽车企业对于国外新兴市场的竞争,不能以亏本为代价,这是竞争的底线。也就是说,低价也要有限度,如果低于成本价或低于在本国的销售价格,则很可能被其他国家根据WTO规则指控为倾销行为。据了解,目前国外涉及中国汽车行业的反倾销案例已有8起之多。
“只有中国汽车卖到欧美等世界一类汽车市场,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占领国际市场”,易青分析,“但真正占领国际市场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毕竟中国汽车的品牌和技术含金量还不能与国际品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北京电视台《我爱我车》策划部组长、汽车评论员孟京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汽车行业的出口,在整车质量,包括在售后服务方面,在进入海外市场的初期注定是不成熟的。“当初菲亚特在进入中国时,162P以及165P两款车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的不成熟,确实让国内的消费者对菲亚特这个品牌,甚至意大利汽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包括当时的volvo240,售后服务的不健全也一度令这个品牌在国内承受了一定的压力。”
韩国现代耗费资金数亿美元,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才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而日本的汽车企业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汽车时尚报》评论员吕恒志认为,中国汽车企业目前要做的,是巩固已经占领的市场,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研发规模,“只有产品本身具备竞争力,才是这个产业的希望。”
出口政策
将于明年初执行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1、2月间,商务部在与发改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之后,将再次牵头把规划机电产品出口的“第二把火”烧向汽车整车行业。
6月23日,商务部机电司和条法司、国务院办公厅秘书二局、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质检总局检验监管司、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部、海关总署政策法规司等政府部门在天津召开了“规范汽车出口秩序座谈会”。会议讨论了《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讨论稿),决定通过提高汽车出口企业的资质条件、规范企业出口行为来规范汽车出口秩序,推动汽车出口行业向良性方向的发展。
日前,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在公开场合透露,明年1月1日,我国将出台一个管理办法,将提高汽车企业出口准入门槛,规范出口秩序。据了解,监管部门将对汽车生产企业实行出口资质管理,对出口经营企业实行生产企业授权管理,未进入目录的企业将不能出口。
据业内人士预测,对于汽车出口企业资质的考核也将设立相关标准,比如对上年出口额、单笔出口额、上年国内市场销量等都可能作出明确限定。 这意味着届时可能有将近60%的中国汽车出口企业将被禁止从事汽车出口贸易。
另有消息称,商务部正就《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调查和处罚规定(暂行)》(修订草案)征求意见,这也将抑制国产汽车不正当的低价出口行为。
本报记者 王铮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