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出口岂能以“辆”取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 09:10  人民网-市场报

  成为汽车大国曾是数代中国汽车人梦寐以求的,现在,这个心愿似乎随着近几年汽车出口贸易的突飞猛进而一点点成为现实。然而,当我们把发热的大脑冷静下来后,不难发现在这些欢欣鼓舞的现象背后,隐藏的是中国出口汽车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持续下滑的现实。

  以低价格敲开海外市场的大门似乎是中国生产商们屡试不爽的法宝,从纺织品、玩具、家电甚至到汽车,中国人似乎掌握了将任何产品都造得便宜的独门秘籍。低价常被视为热销海外的一种捷径,反而使人容易忽视它更是产品低附加值的表现。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主要以载重车等商用车为主,小轿车的比例不到20%。而在进出口汽车产品价格上,出口的小轿车以中低档为主,平均单价为8336美元;进口的小轿车以中高档为主,平均单价为29180美元,是我们出口车的3.5倍。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出口的汽车仍旧处于市场最低端,是以低廉的制造成本来实现利润的。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相对较低的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但是,这种低成本的优势不会永远眷顾着中国汽车业。周边国家,例如印度和越南,可能拥有比中国更为低廉的劳动力价值,也在吸引更多的国际汽车资本。同时,随着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的不断上升,想要继续保持低廉的原材料成本优势,对于我们这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并非易事。况且,低价出口本来在经济上就没有多少利益可图,以如此微薄的利润换取资源的消耗实在是得不偿失。

  目前,合资汽车企业在业界占有主导地位,使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企业承担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转而以低价战略首先开拓国际汽车巨头们无暇顾及或不屑关注的欠发达地区,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机会。但是,由于目前这些企业无论是产品的技术水平、制造质量、品牌知名度,还是企业的市场运作经验及售后服务力量等,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再一味追求低成本有可能导致牺牲汽车性能和质量,将中国的汽车产品同低价劣质画等号,反而会影响中国汽车在海外的品牌形象。

  更加令国人不愿见到的是,在“外患”强势包围的重压之下,中国汽车的“内忧”又起。低价竞争带来的产品同质化倾向,导致了本来就弱小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兄弟相残”。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行业在海外市场的价格战带来了不必要的“内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示。

  国内汽车出口业刚刚起步,前有纺织、家电、家具等行业在出口上经历的痛楚与教训。如何避免重蹈前者覆辙,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不仅关乎到出口企业本身的长远利益,更关乎到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利益。□ 陈 淼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出口反思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