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企业盲目出口 摆脱低质低价竞争成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 05:53  中国青年报

  “现在国内很多汽车企业盲目跟风出口,完全没有售后服务。”近日,针对目前国内轿车出口多、乱、差等种种不规范现象,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表示,汽车整车出口混乱局面已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据张骥介绍,明年1月1日,商务部与发改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部委将联合出台一个管理办法,对汽车生产企业实行出口资质管理,对出口企业实行生产企业授权管理,以此形成具有出口资质的汽车生产企业及授权的出口经营企业目录,未进入目录的企业将不能出口。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海关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轿车出口达到34456辆,超过去年全年的出口量。其中,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出口总量达20020辆,同比增长466.8%,占全部轿车出口量的近六成。自主品牌轿车出口量最大的前三名依然是奇瑞吉利夏利。今年上半年奇瑞出口总额是13548辆,占自主品牌轿车出口总量的67.7%,占全国轿车出口的近40%;其次是吉利,6款车型上半年共出口3460辆,同比增长0.6%;另外,夏利的出口额也同比增长了近5倍,上半年共出口1499辆。

  在出口量井喷的同时,汽车出口企业的数量也在激增。据悉,2005年全国出口整车17.28万辆,出口企业却多达1025家,其中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仅有两家,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下、3000万美元以上的也只有8家;而全年只出口一辆汽车的贸易企业有160家,出口量在10辆以下的贸易公司和汽车企业多达600余家。

  这种盲目、跟风出口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危机。“出口企业太多、太杂、太乱,零星出口,不注重售后服务和零配件供应,已影响中国汽车品牌形象。”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高级工程师傅培昭认为,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诉讼风险加大以及缺乏完善的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络,正成为自主品牌出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汽车出口问题上,没有售后服务,就没有一切。”专家告诉记者,国外大型汽车厂家都有良好的售后服务网络,许多厂家是先建维修服务网络后卖汽车。而中国汽车企业普遍重销售、轻服务,缺少发展的眼光和长期的市场战略。“很多自主品牌汽车出口海外,售后服务几乎是空白。有时候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却找不到合适的备件和维修工程师,导致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彻底失去了信心。在俄罗斯,代理中国汽车的俄罗斯经销商几乎都有相同的抱怨:中国汽车厂家的零部件供应不及时,使出口到俄罗斯的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得不到保障。”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主任魏建国表示,完善的售后服务、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低廉的价格,是汽车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的法宝。目前,价格低廉似乎已成为我国汽车出口的惟一竞争武器。而国内汽车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忽视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提升,加大了低价竞销的恶性循环,给刚刚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造成负面影响。

  海关统计数字显示,今年轿车和越野车的金额增幅和数量增幅不成比例,以越野车为例,一季度的出口数量为565辆,金额571万美元,数量增长了334%,金额却仅增长了120%。轿车出口单价更低,不少企业出现“只赚人气不赚钱”的情况。

  魏建国强调,国内企业在汽车出口时要搞好前期调研,稳扎稳打。特别是我国轿车出口刚刚起步,要抓好重点出口市场,搞好售后服务,不要遍地开花,急于求成。轿车出口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出口秩序,决不能自相残杀、搞恶性竞争,重蹈摩托车出口低价竞销而不得不退出一些国外市场的覆辙。否则,即使将来中国成为汽车出口大国,也只能确立在国际市场上“廉价车”的地位,无法成为汽车出口强国。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在“中国汽车出口问题与对策战略研讨会”上也指出,自主品牌汽车进军国际市场必须认清市场形势,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制定长期战略,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品牌是维持市场格局的手段,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要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发挥价格优势,以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赢得市场。”

  张小虞称,汽车出口要打高质量、高效益的“阵地战”——要抓住一个阵地,抓住一个国家,全力做工作。在继续保持低价策略的同时寻找新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讲,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提升,比低廉的价格更重要。一位资深媒体人士也表示,“中国汽车首先要在家门口把基本功练好,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不能只顾眼前,不管长远地盲目出击。一旦出击就要战必胜,攻必克,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不仅关乎到出口企业本身的长远利益,更关乎到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利益。”

  “即将出台的办法,将借鉴摩托车出口的管理机制,规范汽车出口秩序。”张骥表示,要保持汽车出口的良好势头,一定要不断提高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出口环境和秩序。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举提高了汽车出口准入门槛,估计有四分之一的出口经营企业将因此出局”。本报记者 黄少华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出口反思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