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程远:汽车自主创新不是少数人能干成的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 03:03  中国青年报

  去年以来,“自主创新”在汽车行业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不管原来对自主创新抱什么态度,持有什么看法,现在统统都将“自主创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无论办什么事情,也都喜欢贴上一张“自主创新”的标签。一时间,各种名目、各种层次、各种规模的“自主创新”研讨会层出不穷,着实令举办者和有美丽光环的“专家”们,双双名利双获。

  出现这种现象有人为之担心,会不会因为参与者过多,甚至有鱼目混珠者而把国家自主创新的国策搞乱?按照一些人的想法,对待自主创新,国家应当象“支持三大企业”一样,确定几家有实力的企业,予以更多的政策扶持,让他们大干快上,迅速做大做强,成为中国汽车业的“丰田”、“现代”。或者干脆由国家出面,建立一个或几个国家级自主创新机构,还可以组织几家有实力的企业联合开发,以避免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众所周知,过去由于长期不够重视,自主创新成为汽车产业链条上最为薄弱的环节,中国汽车业也因此备受舆论诟病。国家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国策”以后,坚持走自主创新的汽车企业,备受鼓舞,更坚定了信心;原来对自主创新不怎么上心的企业,迫于压力,也纷纷奋起直追,出现了所谓“全民创新”的局面。当然,不排除的确有人在借“自主创新”炒作自己,想以“自主创新”的名义轻松赚钱,但是这恰恰表明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潮流,自主创新的氛围,在汽车业内已经形成,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而汽车业的自主创新,也决不是少数人能够完成的事业,理应全民参与。

  “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愿望是良好的,但并不是什么新鲜主意,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的各项建设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改革开放以后,如何发展汽车工业,也多次有过这样的争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曾有人设想,像建设上海宝钢一样,由国家投资,一次性建设一个大型轿车厂,一步到位,起步就是30万辆,形成所谓“规模经济”,避免“散乱差”。据说这个意见因一汽、二汽的反对而没有通过,我倒更倾向于国家当时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

  现在看来,倒是十分庆幸这个主意没有被采纳,否则中国汽车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因为这种方式的实质是由国家垄断,防止竞争,而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汽车产业的本性。

  从理论上讲,汽车自主创新,企业各自为政,就会分散力量,而且必然会有一定的重复,而集中资金,统一研发,可以站在世界汽车工业的前沿,迅速和跨国公司并肩齐立。

  但是,汽车业天生是个竞争性产业,企业彼此之间有许多商业机密,是绝对不能让竞争对手知道的,而创新技术更是企业最核心的机密,无法设想,几个在市场上打得要死要活的对手,竟然能够在一起分享技术创新的成果!国际上确实有跨国公司合作的案例,但大都是限于在某个具体问题上的有限合作,而且常常是各怀鬼胎,绝无共同分享研发中心的先例。美国克林顿和布什两届政府,都曾牵手美国的三大汽车企业共同研发清洁能源,但是效果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三大公司其实都是在各行其事。日本的丰田、本田公司,甚至连选择的路径都不相同,更没有在同一个锅里搅勺把的意思。由国家投资建立的的研发中心,先不说人们所担心的效率问题,研究出的成果如何向企业分配,无疑也是一个难题。

  汽车产业在世界上虽然已有百年历史,但我们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更是一个涉及千千万万环节的产业,各个环节都面临有自主创新的课题,需要全行业上上下下各个环节一齐努力创新,才能保证整个创新链条不会发生断裂。

  “自主创新”既然被确定为“国策”,就应当是全民参与的活动,应当成为汽车业的“全民意识”,每一个从业者都应当从自己做起,形成自主创新的强烈氛围,自主创新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即使有一些投机分子打着自主创新旗号,并不真心搞自主创新,也无碍大局,不能因此而说自主创新只能让指定的少数人搞,大多数人不可沾边。

  我们不赞成所谓“小改小革会淹没创新重点”的说法,而相信自主创新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集腋才能成裘,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参与自主创新的人多了,不仅不会“搞乱”自主创新,而且造成竞争局面,互相促进,能使自主创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谓予不信,看看我们的乒乓球,为什么能保持40年长盛不衰纪录?就是因为有广泛群众参与的基础,辽宁大连为什么出的足球“名脚”比其他地方多,也是因为大连人喜欢足球的人多,踢足球的氛围浓。

  我们说汽车业要树立“全民创新意识”,培育造就自主创新的强烈氛围,并不是提倡企业都去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建立所谓的“自主创新体系”。我们认为“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应当是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机制,决不仅仅是指创新的机构和设施。建立自主创新体系,首先是国家要建立起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下,建立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制度和机制。

  (查阅程远更多文章,请浏览auto.sina.com.cn"程远专栏"。)

  文/程远

(编辑:王禁)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程远专栏专题

程远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