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产能调控细则要求新建合资企业须发展自有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 16:02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定于4月份出台的汽车产能调控细则,已经推迟出台。国家发改委汽车专家组组长张书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一些细节问题还未最后修改完毕,所以这份汽车产能调控细则还要推迟一段时间出台。

  3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汽车为产能过剩行业之一。汽车行业在逃脱了上一轮过热行业调控名单后,终于在今年没能幸免。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通知》只是一个框架文件,发改委还将单独发文列出调控细则。此次对汽车产能的调控将涉及到整个汽车行业,其中新加入对自主品牌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将首次涉及合资企业。

  新建合资企业须发展自有品牌

  虽然发改委的调控细则还没有正式出台,但是《通知》已经明确要求,所有新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

  “所有新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显然已经包括了今后将要新建的合资企业,这表明汽车行业执行了22年的合资模式开始有了变化,国家首次明确要求新建合资企业必须要发展自有品牌和满足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而不仅仅将发展自主品牌、自有品牌的重任落于非合资企业身上。

  2004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其中曾经对新建汽车企业的研发情况作出要求,但是当时并没有涉及发展自有品牌方面的要求。张书林说,加入对自主品牌和自有品牌的要求是此次调控的重点内容之一,最终达到对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目的。

  随着合资进程的不断推进,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正不断下降。2005年,我国汽车行业实现576万辆的销量,但轿车自主品牌占有率仅20%。在汽车品牌构成上,乘用车自主品牌仅占21.3%。

  国务院《通知》中指出,这些行业不但总量上过剩,在企业组织结构、行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上的不合理问题也很严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现。

  对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是要增大自主品牌的占有率。据悉,在《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讨论中已经提出,要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自主品牌,争取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60%以上。

  调控边缘企业产能

  国务院《通知》指出,现有企业异地建厂,必须满足产销量达到批准产能80%以上的要求。首次提出了对异地建厂产能利用率的要求,但是对于扩建工厂产能此次没有进行调控。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的合资企业都在积极筹备建设第二甚至第三工厂,北京现代第二工厂已经在北京奠基,规划产能为30万辆;天津一汽丰田拟建产能20万辆;长安福特拟建产能21万辆;东风日产拟建产能10万辆。目前这些企业的新建产能大多都已经超过现有销售能力的100%或50%不等,但是大多数企业新建工厂都是在本地扩建,并非异地建厂,并不在本次调控范围之内。

  这就是虽然此次发改委将对过剩产能进行调控的日期已经临近,而部分主流企业仍表示对其影响不大的主要原因。相反,部分企业人士认为,此次产能调控对边缘企业可能会带来较大影响。

  据北京汽车投资公司总经理助理毛海介绍,目前北汽满负荷生产也不能达到市场的需求,同时,目前的工厂只能满足4.3—4.7米的车型生产,要满足多种车型的生产,建设第二工厂十分必要。所以像北京现代这样的产能审批,肯定会正常申报。相反,有一些汽车企业产能很大,但销售量却很小,此次调控更多针对这些“无效产能”。

  比如,云南金马机械总厂2005年零产量,2004年也只生产了9辆车。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2005年零产量,2004年只生产8辆。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清理无效产能,这部分产能主要是来自于“小作坊”式的借壳造车。很多处于停产状态的汽车厂,在引入资金之后,都承担起了买车身组装汽车的功能,所以才会出现国内20多款SUV外形基本相仿的情况。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对已发放的WMI(世界制造厂代号)进行了清理。在拟撤销的WMI公示清单中,124家车辆生产企业将被永久终止车辆产品生产或被取消生产资格。而此次产能调控,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更加严格了汽车准入制度,一些规模过小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按照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汽车企业在十一五期间规划汽车产能已经达到2000万辆左右,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现有企业进行规划的产能,届时国内汽车市场消耗能力大概在1000万辆左右,所以届时产能将过剩一半。而这其中“无效产能”现象严重。

  业内人士认为,很大一部分应该归结为“有效产能不足,无效产能过剩”的问题。许多人因此猜测,发改委不会具体地规定在十一五期间将产能控制在多少万辆之内,只是会出台一些限制性的措施,对过热产能进行调控。本报记者 丛刚 北京报道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