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亮剑”豪华车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4日 09:27  新浪汽车

  如果因循守旧的服从品牌的价值观,只能落入顽固不化的沉窠,要迎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迎合新贵阶层的消费品位,奥迪宝马奔驰正在想办法。德国人没看过中国的<<亮剑>>,但是他们也相信服从传统可能会导致未来的失败,在中国这样一个还没有豪华品牌忠诚度的国家,也许推出新车能够比减少成本带来更多。放下架子,更快更多地融入中国本土,奥迪和宝马亮出了它们的剑--

  主题一:宝马,开始步入“奥迪”阶段

  2006年,奔驰、宝马和奥迪将在中国展开国产豪华轿车的竞争,玩家手中的牌型已经确定。

  在宝马集团亚洲年会上,人们开始更多地讨论中国,由于比奔驰多卖了30万台,宝马已经成为年销量最大的豪华车品牌。宝马非常希望在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上赢过奔驰。而随着对中国业务的深入,特别是销量的提高,宝马在机遇和挑战上都开始步入当年奥迪在华增长的阶段。

  需要政策不买华晨

  首先是对政府的依赖程度,宝马越来越体会到做一个在中国生产的豪华品牌有多么不容易。他必须不断地了解政策,与政府部门沟通。

  去年部分媒体透露,宝马有可能购买华晨,即CBA在香港的股票,以便实际控股华晨宝马。但这一消息并不可靠。

  尽管理论上可行,而且国家发改委工业司不想正面回答问题,但在奔驰、宝马和奥迪,三剑客聚齐中国市场的时候,宝马没有理由做如此危险的举动。庞克斩钉截铁的表示“法律就是法律,宝马到中国就必须要遵守这里的法律,我们无意做任何突破50%股权的事。”

  独资一直是宝马在海外投资的标准,但在中国,面对2006年多变的形势,它不能这样做。

  宝马大中国区总裁史登科博士称“按照中国政府有关零部件构成整车特征的法律,今年4月1日我们就要面对按照整车,还是按照零部件来缴税的抉择,我们决心符合新的规定,增加国产化比例。”史登科在本报记者的追问下讲了实话“到底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达没达标,许多部门的说法都不一样,我们也没有办法。”由于海关总署只提出了40%以上使用本土零部件就算合格,而发改委却要求发动机和变速箱都在国内生产,才能认为是合格。现在发改委给宝马的一年缓冲期即将结束,其它合资品牌都已经在去年4月1日实行了整车进口特认证,大家都在看着宝马。宝马必须在今年4月1日达到整车特征,而现在连标准都问不清,正需要政府部委沟通,此时要收购华晨没有必要。

  2001年,当时奥迪的股东德国大众集团也曾经出现过类似情况,<金融时报>猜测大众要合并在华的两家企业,但很快就被辟谣,事实证明当产业政策正在激烈变化的时候,外资做动作的空间有限。现在轮到宝马了,它知道走过投资的第一阶段,现在宝马已经是中国企业了。

  需要国产携手隆鑫

  步入奥迪当年的第二阶段,国产化非常艰难,现在宝马明白,它必须这样做,否则就无法与对手竞争。

  庞克向本报透露,宝马在2008年将在亚洲销售15万台新车,其中在中国的未来三年需要再增长三万台,达到每年销售5万台。“增长必须是稳定的,一波一波的,不能太快。07年宝马在中国卖到4万台,然后是08年超过4.6万台,这样看并不困难。”

  然而,宝马集团内部人士也承认,要达到这一目标,扩产能势在必然,但目前最大的困难来自本土配套的零部件还太少,不足以支撑更大规模的本土生产。包括保险杠和音响喇叭在内的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暂时看这会给宝马带来丰厚的配套和售后利润,但长远不利于宝马与奥迪的竞争,奥迪在长春一汽大众的国产化率已经高达80%。因此,宝马希望在中国有更多的外资零部件商来到周边配套。同时,宝马也开始尝试让中国企业生产零部件。

  “我们每个月都有国内新的竞争者加入到采购招标中来。”庞克称“我们与重庆隆鑫集团正在谈判,很多人猜我要在中国生产宝马摩托车,但实际上我们在和隆鑫谈汽车零部件的合作。”

  规模需要本土配套商,配套商也需要宝马更大的规模,这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当,宝马的业务就能越滚越大,反之宝马就无法在中国前进。辽宁省代表团去年在访问德国的时候,曾经向宝马提出希望尽快将沈阳的产量提高到10万台,庞克对此感到困惑,他明确的表示“当初设计的就是3万台产能,尽管政府有愿望,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掌握住这3万台。”现在看,即使是宝马把辽宁省的雄心从10万台降低到5万台,它仍然需要当地政府在资金和土地上进行支持,让更多的欧洲配套商到沈阳周边来投资,然后说服配套商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否则我们战胜不了奥迪”宝马中国人士如是说。

  题目二:奥迪,增加成本比降低更重要

  2006年,奥迪在问自己“中国市场怎么办?是把旧款车卖的更好,还是用新车冲击新的销售纪录。”奥迪的目标是2008年向中国销售10万台新车,而目前的数字只有一半儿。3月份的全球年会上,奥迪给了自己一个特殊的答案:我要多花钱。

  增加成本分区销售

  对于奥迪来讲,在中国保持豪华车依靠地位并不难,但再提供一款成功车型的选择却很难。菜单上,奥迪向中国用户准备的新菜品包括A3、Q7和S系列运动款。在没有想好新车的时候,奥迪决定先增加销售上的投资,在全国设立五个大区及时应对市场变化,以便提高A6和A4的销量,特别是A4,分析家认为在全球各个市场上,只有中国是A6的销量大于A4。

  作为股东代表,大众中国副总裁苏伟铭在北京称“考虑到宝马和奔驰这些对手,分散经营多花点钱可能更容易发挥其优势。”

  而在奥迪总部英格尔施塔特,奥迪董事施密特是这样解释分区销售的“有的时候,为了提高竞争力,你相反需要增加投资。”他认为,今后几年,奥迪在全球的投资将提升到20亿欧元。这不是在乱花钱,“成本上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产量的增加,另外一个是每辆车装备的配置的增加。但成本上升并不一定是坏事,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在2005年,奥迪的成本是上升了,销售收入也在上升,而且销售收入上升的速度要高于成本上升的速度,实际上,这种投资意味着奥迪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施密特为成本增加有益论辩解说:就投资来看,只用一年时间来衡量太短,要看整个投资周期。有的新车型今年上市,投资可能是前几年就已经完成的,所以如果只看一年的投资记录就认为投资下降了,是很不客观的。事实上,我们的投资总额是在不断上升的。

  奥迪中国2006年的关键词就是分区、增资。中国区总裁何汶山称:现有经销商的效率还需要提高,针对不同的市场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加快反应速度,在销售不佳的区域将更加加强力度。

  推出新品试销A3

  奥迪预计到2008年,其在中国的销量可达到每年10万辆,而目前仅有5万辆,显然除了加大A4和A6的销售力度,还必须提供更多的新车型,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到底上什么车呢?有人建议奥迪投产A3,而一汽大众则希望引入S6或者RS4这些运动款,而不是更小的车。

  一年前的北京,销售员在奥迪展厅里表达着自己的态度:“作为豪华车,A4还是不够大,人们宁愿花同样的钱去买大一些的丰田日产。”一年后的北京,网友们传递着奥迪Q7的照片,作为SUV爱好者和奥迪品牌支持者的交集,Q7的号召力显然更加强大。

  奥迪的决定是,进口试销A3和Q7,仔细研究量产车型。施密特称”我们在2005年对市场进行了试探,中国市场对奥迪A3的反映非常热烈,将来,我们有可能小批量地进口奥迪A3整车。在中国市场,高档车销量最好的是C级车,其次是B级车和A级车,紧凑型豪华轿车市场仍有潜力和机会,只要条件允许,我们有能力第一个在中国生产紧凑性豪华轿车。”

  但施密特也认同小型豪华车很难在短时间内赢得中国用户的观点,因此他不赞同马上量产A3,这和国内媒体此前关于A3铁定国产的判断相左。“三月份,我们会和一汽集团的领导探讨2015前的产品计划。至于具体是什么车型,和在中国的销量有关。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上马的车型。”

  除了多掏钱强化营销和拿来新产品之外,奥迪还必须为一汽大众目前的亏损情况承担降低成本的责任,尽管亏损主要是由于大众品牌的投资带来的,但奥迪作为豪华车也因为一汽大众的亏损而受到了影响。根据奥迪董事会财务报告,奥迪只有两家自己不控股的公司,一家是VW Transport GmbH,另一家就是一汽大众,而“由于一汽大众没有盈利,导致奥迪2005年在未控股领域里利润下降了。”怎么办?一方面,奥迪必须降低自己的制造成本,以便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奥迪也在尝试其它方式,让中国业务单元创造更多的价值。 

  施密特对加大在中国的采购非常认真,他甚至希望能让中国供应商为奥迪在全球的基地提供新零件,据记者从奥迪采购部门了解到的情况,一汽集团已经开始为德国奥迪提供发动机缸体、凸轮轴和曲轴。这被看作是中国产奥迪出口海外的前奏。

  “我在奥迪公司同时负责中国事务和采购事务,非常关注中国的供应商,我经常问指标是否考虑到中国供应商,是否有中国的供应商在,而且我的助手也明白,如果他们提交给我的单子上没有中国的供应商,我是根本不会看的,只要符合要求,中国供应商一定能拿到订单。”

  附:豪华品牌未来新产品中国投放计划表

  奔驰投放时间方式

  C系列今年国产

  R系列未知进口

  B系列未知进口

  宝马投放时间方式

  Z4今年内进口

  M5、M6今年内进口

  奥迪

  A3 今年内进口

  Q7 今年夏天进口

  S4或S608年或之前考虑国产

  凌志

  全系列 2012年前国产

  (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张炤虎 新加坡、慕尼黑报道)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