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研究发现:车内有害空气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3日 14: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编者按:媒体曾披露,北京的一项抽查检验表明,室内空气甲醛超标率达95%。另一项报道更为惊人,“目前中国每年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超额死亡数已经达到11.1万人,超额急诊数达430万人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07亿美元”(2004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现在大家对房子的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基本上都略有了解,但是你知道吗,汽车内的空气有害物含量比室内更加严重。

  最近美国一研究机构发表的一篇报告称,汽车内空气有害物含量是家居和办公室的5到10倍!据悉,目前我国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机动车内部空气质量标准,本报也将与有关部门合作,对机动车内部空气质量作长期关注。

  汽车业明知故犯?

  美国AnnArbor环境集团最近发表了一个报告,称车内空气中的有害化合物含量是家居和办公室中的5到10倍!该报告的标题为“任何速度都有毒”,这显然是模仿了《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一书的书名,这本书出版于1965年,矛头直指各大汽车公司罔顾消费者生命安全,最终促使美国出台了世界首个汽车召回制度。今天,这篇报告在美国汽车界和化工界引起的震动不亚于当年。

  1月11日,美国生态研究中心(EcologyCen-ter)在北美国际车展期间发表了这份报告。该报告称,根据对11个著名汽车品牌汽车中随机采集的车内灰尘样本,以及挡风玻璃薄膜样本的化验分析,车内普遍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消费者对这些却知之甚少。报告称:车内坐椅、地毯、扶手和电线胶皮等,都会发出对人有害的化学物质。

  JeffGearhart是美国生态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人员,他也是这篇报告的作者之一,他说,美国环保局曾经将室内空气污染称为危害公共健康的5大杀手之一。根据美国生态研究中心的测试,轿车内的空气质量比室内的要糟得多,其有害物质种类至少是室内的两倍以上。

  该报告举例提到,汽车内使用的一种苯基苯类的阻燃剂(BDE)会让人思维变慢,并可能导致癌症。JeffGearhart说:“BDE的危害和PCB一样(PCB:聚氯联二苯,一种工业化合物,被认为是一种环境污染物质,积聚在动物组织中,能导致病原体和产生畸形生长),都可能造成环境灾难。这是非常明显的事情,汽车业的那些聪明的家伙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VOLVO、通用宝马表现好

  美国生态研究中心提到了VOLVO汽车公司,该公司在减少有害阻燃剂使用方面是汽车业的典范。JeffGearhart说,VOLVO和其他一些公司的成功经验表明,寻找一种更加安全的BDE替代物是完全可能的。在这份报告公开后,VOLVO公司立刻发表了一份声明,称自己的汽车具有“最好的车内空气质量”。

  在车内空气所有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中,通用和宝马的产品表现优于平均水平,而奔驰克莱斯勒丰田斯巴鲁车内空气的有害物浓度则超出了平均水平。

  另一些公司的产品在不同的有害物方面表现大不相同。比如现代汽车,在阻燃剂的含量上,是11个品牌中最低的,其车内空气中此类有害物的含量几乎与室外空气相同;但是其塑胶软化剂类有害物邻苯二甲酸(phthalate)的含量却是所有品牌中最高的。

  美国生态研究中心指出,动物实验表明,这些有害物对肝脏、肾脏和生殖器官都有危害,2003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防止中心就指出,邻苯二甲酸(phthalate)还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发育。

  JeffGearhart表示,报告发表后,现代汽车的官员已经和美国生态研究中心就如何减少邻苯二甲酸的使用作过交流。

  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认为报告提到的化学物质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4家阻燃剂制造商称,生态研究中心要求汽车厂家放弃使用阻燃剂是不太现实的,仅在2004年一年,美国就有29.7万辆车发生火灾。这些制造商表示,汽车是一种热源,所以汽车需要最有效的阻燃剂。

  汽车制造商则同意逐步停止使用报告中提到的3种阻燃剂中的两种。美国汽车制造商联盟的发言人EronShosteck称,其他报告中所提及的化学物质已经被欧盟研究过10年,已经被证明是安全的。(记者 汪云青编译报道)

  相关链接

  据《北京现代商报》继2005年11月北京市运输管理局发布《加强客运车辆卫生管理工作》通知,对存在车内空气污染进京长途客运车辆进行处罚后,一直困扰广大车主和相关检测机构的小车车内空气污染终于出台新标准了。日前,国家环保总局在即将实施的《国家环境友好汽车实施方案》中对车内空气污染的各项指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国家环保总局将车内空气污染作为一个主要的衡量指标,旨在提升汽车内空气污染控制水平,推动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车内空气污染难题,提高生活水平,汽车厂商将不得不重视车内空气污染治理。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