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金缺口90亿元南汽罗孚项目外援“暗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23:03  中国经营报

  收购罗孚汽车已半年有余,日前终于传出有关南汽罗孚项目“落地”的消息;与此同时,上汽基于罗孚项目的自主品牌工作也在紧张准备中。双方不约而同地表示:将于2007年推出自主品牌。

  表面上,各自都在轻松勾画着未来的发展“蓝图”,但私底下却在较劲。南京市发改委工业处一位人士说:“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祈祷项目能够顺利上马。”

  南汽低调推进

  从南京市海关传出消息:MG罗孚相关设备的近4000个集装箱和2万立方米散货,目前已有四分之一进入南京。

  此前“连猜也不能猜”的罗孚项目生产基地,最终确定在浦口的高新产业经济开发区。目前厂区的地质钻探工作已经结束,预计7到9个月时间基本完工。按照南汽计划,2007年上半年将投产。

  同时,南汽罗孚项目筹备组也于日前成立,即外界所称的南汽MG罗孚有限公司。由于“罗孚”商标的处置权在前罗孚“东家”宝马手中,因此南汽将起用“MG”商标。

  据了解,为保证罗孚项目顺利推进,南汽将从集团内部抽调精兵强将充实筹备组。原南京依维柯总经理张欣已经在集团内部被任命为南汽MG罗孚总经理,前南京菲亚特商务部副总经理孙卫健、北方区总经理徐军等人,被授权主管南汽罗孚销售和商务事宜。

  “筹备组人员目前在位于南京市中央门的南汽集团总部内办公。他们非常忙碌,周六周日都在加班。”据南汽一位人士透露,罗孚项目的零部件市场化招标已经开始,筹备组日前成立了“协作配套组”采购部门,每天与大量零配件厂商接触。“他们将考虑从跃进汽车、南京菲亚特的配套体系中选择上游零配件供应商。”

  “566”的资金困境

  南汽将收购罗孚的日期定在2005年6月6日,借意中国传统的“六六大顺”。但在推进罗孚项目的过程中,南汽走得并不“顺利”。

  首先是遭遇了上汽“知识产权声明”:上汽称其拥有罗孚数项知识产权,未来所有生产罗孚相关技术产品的厂商都需要得到上汽许可。其中包括罗孚75、25的平台技术和三个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双方争执似乎仍未解决。

  在一份名为《南京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的文件中显示,南汽自主品牌轿车生产基地项目的最初计划投资9亿元人民币。而最近南汽董事长王浩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在整个项目投资已达30亿元,而项目全部消化到建成需要100亿~120亿元。”

  据记者了解,南汽罗孚项目现有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外筹资金、银行信贷和政府援助资金。其中南汽集团土地置换资金8.5亿元,企业自有资金18.5亿元,企业自筹3.6亿元,以及6亿元银行贷款资金。

  据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计财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南汽收购伊始,省内各大银行均收到省内授意,希望能给予南汽最大程度上的信贷支持。

  那么剩下的90亿元资金缺口将如何解决?据悉,王浩良领导的南汽集团已经立下了“军令状”:争取在2007年上半年让高档轿车MG75下线,作为给南汽60周年的献礼。南汽罗孚项目规划确定为20万辆汽车、25万台发动机和10万台变速器的生产能力。

  南汽期待“天外飞仙”

  王浩良认识到,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南汽急需一个合作伙伴。记者采访南汽集团和南汽罗孚项目组时两者均表示:“南汽不会拒绝任何有投资意向的合作方,只要符合合作双方的利益。”

  但是在有关合作方人选的问题上,却一直云谲波诡。

  最早传出一汽高层造访南汽,可能与罗孚项目相关,但是随后南汽一位高层断然否认:“这事与罗孚项目不搭界”。而被外界认为合作可能性最大的上汽,却因“知识产权”问题与南汽争执不下。

  南京市发改委工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汽罗孚项目早在去年10月中旬就已在南京市发改委备案,并同时上报国家发改委。“南汽罗孚项目的决定权不在南汽自己手中,也不在地方政府手中,我们只是执行者,会有更高决策层决定这件事情的具体发展方向。”

  无独有偶,上汽基于罗孚基础上的自主品牌生产基地“上汽汽车制造”项目,也迟迟没有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

  现在,南汽在罗孚项目推进上对外表现极为低调。此前,南京市有媒体曾接到南汽方面的通知:南汽罗孚项目奠基仪式定于2005年12月28日在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举行。但是临近奠基的前一天,这个仪式被取消。

  虽然南汽罗孚项目一位负责人矢口否认:“我们从没有说过奠基仪式会在2005年12月28日举行。”但是,12月27日取消奠基仪式的当天,南汽一位高层曾私下对记者说:确实曾定于28日举行奠基仪式,至于取消的原因不好说。

  南汽项目刚刚尘埃落定时,罗孚的“样板车”就陈列在南京市委扩大会议的会场外,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曾亲自试驾这种即将批量生产的轿车。“收购罗孚不仅对江苏汽车产业,甚至对全国的汽车产业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罗孚项目组人士如此表态的同时,南汽罗孚项目的命运正处于多方掌控中。 作者:李钢,陈海生

  (本报记者杨锋磊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