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力帆拿到准生证 是榜样还是众矢之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 11:52  企业稿

  在仅仅一个月之前,力帆集团15万辆乘用车项目终于迎来了企盼已久的国家发改委核准,生产轿车的“准生证”到手,也标志着曾经的“摩帮老大”力帆正式进入了汽车产业圈。有消息称力帆从申请到批准,才花了一年的时间而已,因此还创下“国内新建汽车项目获批的最快记录”。

  拿到准生证对力帆来说固然是好事情,但是联想到力帆轿车的民企身份,以及诸多仍旧被发改委挡在造车领域之外、对准生证觊觎已久的诸多国企、民企,抑或是对国内大量对自主品牌抱有希望的消费者而言,力帆的此次获批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信号意义。因此,说这件事是成功典范、是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无可厚非。但是,事情总是辨正的,外界一些冷眼旁观、怀疑甚至攻击的举动,却不能说完全能够被忽略掉。

  实际上,包括现在热炒的重庆力帆、波导等企业只不过是民企新一轮造车热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仅仅浙江起码就还有10多家民营企业正在埋头造车或者增加对汽车产业的投资。力帆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准生证能够拿下来,在整个过程中,无论从“备战”还是“实战”环节中的所作所为,对这些尚处于努力攀上造车门槛的民气来说,可谓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榜样。

  应该说,民企造车并不是新闻,但是,随着奥克斯等民企退出汽车业,我们应该意识到民企正在行进的汽车之路并不如想象中简单。已经存在是事实是,吉利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获得“准生证”花去了数年的宝贵时间。相信很多人对两年前那场中途遭遇寒流的民企造车热也有所感受。而且近来国内汽车生产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的情况,国家发改委曾明言放出,对于申请造车的项目,原则上应该是一个都不批。显然无论企业大小,申请轿车项目要在段时间内获批都是相当有难度的,而且,对于力帆、波导等民营企业而言,因为缺乏政府背景,难度比国企来得更大。

  以前就有报道说力帆掌门人尹明善对于民企与国企“26:2”的申请难度颇有微辞,因为类似力帆这类民营轿车项目要想落地必须持有健康证、环保证等多达26个证件,而与此相对,国企只需要两个证件。这似乎是令众多民营企业无奈的一种事实。

  但是千难万难,力帆的确获得了“长征”路上的首个成功。我们有理由认为与力帆有相同境遇的企业家当中,不乏对尹明善肃然起敬者。其中的胆识、魄力以及有远见的规划,无论是造车的理念还是完全的准备之策,还是已经出台的一步一步的建设步骤,都是值得他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之前很多关于力帆的报道中就写到,力帆在成功解决资金问题之后又是如何解决技术问题,以及又是如何一步一步不断完善而最终获得准生的。力帆建成了自有研发中心,成立了汽车发动机公司,研发并通过国家检验甚至上了公告的几种发动机之后,各个方面都满足了发改委近乎苛刻的要求。这其中的努力,其实给众多民企造车指明了它们应该如何解决困难和如何努力的道路,即便不可完全复制,但是能够模仿和借鉴的地方却有很多共通之处。

  但是,同样对于力帆进入汽车领域这件事情,在外界看来,不同的声音也是早有耳闻的,争议的关键,在于人们对民企造车或者“自主品牌”这个大旗的含金量有多少所持有的怀疑和顾虑。

  没有人会否认,中国的民营企业为中国汽车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已经看到的情况却不能让所有人乐观。无休止的价格战、以及让诸多消费者抱怨连连的产品,还有早已精于世故,明白只需要向人们展示自主研发的诚意,就可以如鱼得水的经营态度,也许就是令很多人对另一个新的民企造车抱有的惯性式的怀疑原因。

  因为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一个能被广泛支持的企业,一定是言必称“自主品牌”。对于大多数汽车企业的老总来说,这是一门必修课,但是他们是否愿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就是另一回事了。而在价格决定成败的中国市场,自然不会有人太过于重视品质,谁也不愿意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自主研发则更像是为价格战增添获胜筹码而存在的。因此,很自然的,力帆的民企身份,以及它对于“自主品牌”的言论,也就同样成为一些人的怀疑对象,因为这些人似乎觉得有改变也许是希罕的事情了。

  在这些人的逻辑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将有限的资金全部用于研发设计,就没有盈利的可能性。更何况,他们还要打价格战,与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大企业集团相比,本来就不占优势,所以他们的自主研发,也就最多走形式,七拼八凑,五脏六腑齐全了,拼装一下就是辆新车。在想当然的情况下,即将推出汽车新品的力帆被归入此范畴而受到置疑和攻击也就不能理解了。

  但是,我们一再看重的是真实的情况,相信更多人对中国的汽车产业抱有信心,对民企造车的进步有信心。记得尹明善曾说过,“物美价廉可以使企业做快,但是难以做久。中国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利润微薄、难抗风险问题,但是力帆决不能这样做,我们要有一个高的起点。” 这里并不想为力帆做更多的辩驳,但是应该澄清的是,与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不一样,力帆造轿车没有走与国外知名汽车企业合作的道路。

  要看到,力帆选择了自行设计、生产,使用的是自主品牌,而且到目前为止,仅力帆520就获得了160多项专利。力帆的研发队伍里则汇聚了多位原克莱斯勒公司的高级技术专家,以及来自一汽、东风等国内知名企业和研究院的近200名技术骨干和专家,业内人士宣称的是力帆现在已经完全有能力,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轿车。而对于首款车的质量,尹明善曾对内部下达指示:以品质绝对过硬作为产品上市的唯一标准;绝不急于追求销售规模,不惜以投资来换品质,一定要将其打造成为品质经典。而这样的产品,既然作为准生证审批时考察的重点得到肯定,我们理应给予其信心。

  应该说,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给了这个市场以更多的可能性。有专家指出:中国汽车行业并非过度竞争而是竞争不足,政策的着眼点其实并非集中在限制进入上,而是正在健全退出机制,民营企业的进入,就是在促进这种竞争。力帆拿到准生证,作为民营企业能够成功冲击新产业,满足更多国内消费者对可以自主造出好车的民营企业的期待,是应当肯定的。至于对力帆“自主创新”的置疑,对其品质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民企造车由来已久的惯有怀疑,这些观点的判定,到力帆汽车上市之后,我们自然会慢慢知道答案。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