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6中国车市5个猜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09:56  燕赵都市报

  前瞻

  对未来的预测,从本质上讲,成功可能并不比统计学上不带感情色彩分析的概率更高;对未来的预测,往往是更多地折射出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可人们总是乐此不疲。

  那么,经过了2003年的井喷、2004年的寒冬、2005年的不温不火,即将到来的2006车市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未来呢?

  猜想1:消费税和燃油税出台?

  燃油税什么时候会出台?难度基本上等同于哥德巴赫猜想。

  自从1994年动议开征燃油税以来,十几年过去了,但最终还是没有出台。目前的最新消息是,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在2005年11月12日举行的行业发展报告会上说,目前财政部还没有增加这一税种的打算,因为燃油的价格还不到位。

  楼继伟的解释当然是有道理的,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50美元以上的高位运行,如果开征燃油税,燃油价格将至少飚升25%至50%,这样高的价格将是整个中国经济所难以承受的重压,即便从汽车产业的角度而言,油价若是出现如此大幅的飚升,也不利于扩大内需。问题在于,要等到国际油价回落到30美元以下,要到猴年马月呢?因此我们认为,燃油税2006年推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但汽车消费税和燃油税不同,它涉及的面小,征收也容易,因此我们认为,消费税2006年铁定出台。事实上,不少专家甚至乐观地估计,2005年年底前消费税就可能正式出台。毕竟,燃油税迟迟不能开征,那么消费税就是为数不多的对汽车产业能进行引导和调整的杠杆措施。

  猜想2:汽车价格全面与国际接轨?

  降价是永恒的主旋律。随着车型越来越丰富,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2006年的车价会呈现什么走势呢?

  有专家认为,从2005年年末的趋势来看,随着中高级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006年整个汽车市场的价格体系都将相应下移。因此,2006年的汽车价格将全面与国际接轨,尤其是欧系和美系的轿车,而日系轿车虽然价格便宜,但和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比,还是会贵上不少。

  猜想3:重现2003年汽车井喷?

  2003年的汽车井喷,已经是很多汽车人的美好回忆了,那么明年汽车整体的发展趋势和今年相比,是更像2003年呢,还是更像2004年?

  但愿是2003年。肯定会有厂商这么讲。事实上,2006年重现2003井喷行情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需求一直都存在,消费潜力很大,只是被压抑着,因此,即便没有任何利好,汽车产销两位数的增长也是绝对可以保证的。

  况且,明年是入关降税结束的第一年,关税下调到位,刺激作用不小;宏观形势良好对购买力的提升又十分有利,加上国家鼓励汽车消费,因此,如果消费税出台、小排量车放开、汽车价格与国际接轨,那么井喷行情重现不是幻想。

  猜想4:你会考虑选购一辆柴油轿车?

  柴油轿车在欧洲的占有率达到了40%,在德国高达50%以上,而国内以柴油机为动力的轿车却少得可怜。

  基本而言,目前我国柴油车是商用车多、乘用车少,乘用车中又是SUV多,轿车少。这当然与很多城市限制柴油车的发展有关,但如果国家打算发展柴油车,你会认真考虑选购一辆柴油轿车么?

  毕竟,柴油发动机的油耗比汽油机低得多,由此带来的用车成本的降低十分客观。况且,柴油车在环保、节能等方面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加上现在先进的柴油发动机通过采用缸内直喷、压燃、稀薄燃烧等高级技术,即便在性能、舒适度和噪音等传统的弱项上,也完全可以与汽油发动机相媲美。

  而从种种迹象来看,出于节省燃油消耗的目的,国家正在考虑大力发展柴油轿车。

  不久前,上海大众在沪上投放的50辆柴油帕萨特轿车,就是国家的一个验证项目———50辆车使用3种柴油,进行使用效果对比;同时,国家在“十一五”汽车规划中,也明确表示要加大柴油车的比例。

  2006年会是柴油轿车的普及元年么?

  猜想5:出口成车市另一增长引擎?

  据2005年11月2日商务部网站公布的信息,前9个月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增长36.3%,出口金额达到78亿美元,预计全年我国汽车产品的出口会首破百亿美元。考虑到宏观形势利好,汽车出口会不会成为带动汽车发展的另一引擎?

  分析人士并不乐观。他们认为,中国的汽车出口快到瓶颈了,如果没有新的亮点出现,中国的汽车出口很难继续维持过去几年百分之几百的成长速度。因为,随着我国汽车出口逐渐上规模,原来一些不是问题的因素将很快变成出口厂商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例如,能否保证出口产品质量持续稳定,并达到国际标准?能否持续投入成熟的产品和技术?海外市场开拓能力、渠道建设和管理能力、售后服务、供应链管理能力能否跟上?……

  毕竟,我国以前的汽车出口之所以获得了巨大成长,主要是因为价格低廉。但汽车产品不同于其他,价格并非第一位的,安全性、性能、外观等都足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因此,未来汽车出口必须通过产业升级才有更大希望。

  (每日经济新闻)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