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05年,汽车生活中的物是人非,在我们周围结下了一个网。欢乐也罢,伤痛也罢,汽车——这个人类最大的“宠物”给了我们别样的生活。
如同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样,在享受汽车新生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汽车与人、汽车与法规、汽车与环境、汽车与能源、汽车与道路及停车场、汽车与城市规划还存在种种不和谐。
在过去的5年中,北京机动车以每月1万辆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底,保有量将达到259万辆。由于车辆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道路建设速度,目前北京城区高峰时段的车速每小时仅仅不到20公里。专家预测,2010年前国内汽车还将保持10%~15%的增量,但这几年公路的扩建和改善力度连10%的增速都达不到。
资料显示,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有1600个小时与汽车有关。如果将1年内的行车里程除以1600个小时的话,车主的平均行驶速度为每小时5英里,这和骑自行车的速度差不多。这是美国著名环境经济学家保罗•霍肯在《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里算的账。保罗•霍肯尖锐地指出:“汽车为了达到一辆自行车的行驶速度,破坏了我们的城市,破坏了我们的空气、肺和生命,甚至还带来了全球变暖的危险。”
事实也证明,城市大气污染源中有25%来自于汽车尾气,城市噪音则有80%来自交通,而汽车也消耗了80%以上的能源,汽车已经变成了祸害社会环境的杀手。2005年,在全世界各大城市,排着长队加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道风景在中国也频频可见,刚刚拥有汽车的国人不得不从欣喜中沉下心来,细细盘算着出行的成本。
破财也就罢了,但生命安全却带上了一道新的脚镣。据粗略统计,平均每5分钟,就有1名中国人被汽车夺去生命。从2000年开始,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官方统计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5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受伤的人数高达1500万。这相当于每年消失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美国一群科学家在研究了数百起车祸后发现,一辆时速88公里的汽车从相撞到导致司机死亡,只需短短的0.7秒。而这短短的0.7秒,却还在一遍遍重复上演着。“用昂贵的汽车做现代人的棺材”这句话听起来有些调侃,但却不是谎言。
一个文明的汽车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原本是服务、造福大众的工具,却在不经意间扮演了控制人,甚至危害人的凶犯。对于这个称谓,汽车制造公司不愿听,消费者更难以接受。将爱车视为家庭成员的现代人宁愿忍受拥堵、噪音,甚至生命危险,也决不会放弃汽车。不管怎样,汽车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汽车就是我的腿,没了车我怎么活?”元月1号,在因为塞车已经瘫痪的三环路上,一个年轻人对记者如是说。诚如一位名人所言:“人人都说马路上汽车太多,但不包括自己”。既然离不开汽车,我们只能审视自己,重新跟汽车结盟,孕育拥有汽车的成熟与完美。王小波在一篇文章中说:“一切问题都是这么形成的,工业不会造成环境问题,农业不会造成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人造成的……只要知道一件事情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人不能只管糟蹋不管收拾,收拾一下环境就好了,在其中生活也能像个体面人。”
从2006年开始,让我们做一个体面人,做一个遵守交规,有涵养的好司机。汽车之于生活的改变,从大局而言是改善汽车消费环境,从小处着眼则是完善自己。让汽车与生活结盟,简单讲就是把“我的行车修养和规则”坚持下来,让汽车生活更惬意。 (钱正荣/文)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