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法规日趋全球化 我国应主动发挥更大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08:37  中国汽车报

  随着汽车工业全球化步伐的不断推进,汽车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各地建立根据地,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而不同的国家往往有着不同的技术、环保法规。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法规对产品进行调整,就成了汽车生产厂家的一个麻烦事。

  全球汽车法规何时能走向统一,我们无从得知。然而,从今年发生的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技术、环保等法规已经迈出了全球统一的步伐。

  《S.R.1》:全球汽车法规统一的基础

  b6月23日,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第130次会议上,一份名为《在全球技术法规中使用的统一定义和规程的特别决议》的文件获得正式通过。行业内,这份文件被简称为《S.R.1》。

  “《S.R.1》主要规定了在其他所有全球技术法规中使用的有关车辆定义等最基础的内容。”国内一位参加了起草过程的专家对记者表示,“在1998年《全球汽车技术法规协定书》出台之后,全球统一汽车技术法规就被提上议事日程。由于不同国家的汽车技术法规对于车辆的定义、分类、质量、尺寸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全球统一技术法规之前,必须先将这些概念统一起来。《S.R.1》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的。”

  从颁布的时间上来看,《S.R.1》是第三份全球统一汽车技术规范文件,然而它的意义却远大于今年初相继颁布的《关于门锁和车门保持件的全球技术法规》以及《全球统一的摩托车排放测试循环》。可以说,《S.R.1》的出台为后续的各项全球技术法规扫平了障碍,也给各国调整各自现有技术法规提供了充分的时间。

  《京都议定书》:

  各国在环保上达成共识

  2月1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这份公约也被称为《京都议定书》。对于这个事件,媒体的评价是“世界‘绿色运动’迎来的一道绚丽的彩虹”。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其中规定,2008年~2012年,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分别削减8%、7%、6%、6%;而对于爱尔兰、澳大利亚、挪威,则允许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10%、8%、1%。

  传统燃料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而且汽车的生产加工过程需要耗费大量钢材和电。这两种能源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又使得汽车的生产过程间接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份国际公约对汽车企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统一全球法规是大势所趋

  对于技术法规及环保规定的全球化,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

  “技术法规的不统一,使得汽车企业在进行全球采购时面临很多阻碍。因此,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相应法规的出台。”一位专家评论说,“从《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以及企业所采取的一些行动中,可以看出各国、各企业对于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尽管美国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原因,不承认《京都议定书》的内容,但美国的主要汽车企业都在议定书生效后,宣布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不管他们这样做是迫于舆论压力,还是为了展示企业形象,都表明相关法规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我国应主动发挥更大作用

  汽车技术法规的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应对,从而在法规国际化的进程中占据主动地位。

  “对我国来说,如何在全球技术法规的出台过程中发挥作用,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所所长吴卫对记者表示,“目前,在全球法规的协调中,我国已成为重要一极,但现在我们能够发表有价值意见的时候还不多。”

  “面对法规的全球化,一方面要让国内有关法规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委派代表参加全球统一法规的制定工作,并提出代表中国利益的合理化建议。否则,我们可能会在法规的全球化趋势下走向被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这样认为。

  本报记者 蒋东镭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