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季表情之春天:乍暖还寒 车市低调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13:51  重庆晨报
四季表情之春天:乍暖还寒车市低调前行

“印象中国”四季表情之春天·慎

  “印象中国”四季表情之春天·慎:乍暖还寒 车市低调前行

  [核心提示]

  雄鸡报晓,鸡年车市被降价飓风吹起满天鸡毛,春天迟迟不见阳光

  降价造成最严重的持币待购,似一瓢冷水泼醒车商,开始低调前行。元月虽然有了几丝回暖的迹象,春节大假却再次陷入寒冬。前3个月,车市产销大幅跳水。

  车市怎么了?所有的汽车大腕们都沉默了,开始休养生息,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观望 狂降诱发持币等购

  中国车市的井喷时代在轰轰烈烈的降价中结束了。继续2004年下半年的价格大战之后,2005年第一周,近20款车先后宣布降价,波及轿车每一个角落。

  1月最惊人的降价,算是国产宝马,最高降幅10万元,堪称价格大战之大手笔。马自达6的一些车型优惠幅度达4万。就连一直价格坚挺的丰田,也忍不住将花冠威驰平均降两万。堪称成本杀手的丰田,此举触动了车市最敏感的神经。

  那时,降价不再是新闻。一个单一品牌的降价,很难引起媒介的强烈关注。车记们最怕的事,就是给朋友推荐新车。推荐后立马降价数万,是不小的罪过。消费者已经相当谨慎,专家、车商和媒体,都不知道该信谁的,惟一能做的,就是握着一把钞票观望。

  整个车市被降价浓雾笼罩着,看不到边。

  低调 厂商放慢增产步伐

  那时,2004年的产销目标在尴尬中收场,还让车商心有余悸。

  2004年很多企业的产销目标增幅在50%甚至100%以上,但完成率不到10%。

  针对2005年初寒冷的车市,也为避免尴尬的重演,很多企业都放慢了自己的脚步,在产销目标上选择了谨慎、低调和保守,一般增产计划都在10%—20%。

  一汽丰田2005年的产销目标是13.4万辆,这个目标虽然较2004年有增长较大,但和丰田在中国的市场目标以及办事风格相比,已经相当保守。上汽通用五菱在2004年突破23.5万辆,同比增长31%,而2005年的目标才定为25万辆。从资料看,上海大众保持了2004年的产销规模,一汽大众的产销目标有所下滑。

  另一个谨慎的理由来自高量库存。保守估计,当时全国的汽车库存至少50万辆,经销商要卖三个月。

  静观 车市遭遇“倒春寒”

  价格大战严重伤了车市元气。1至3月,车市踩不住急刹车。

  1月,车市回暖,受春节前销售旺季影响,1月全国销售轿车同比增长17.1%,很多车型在1月开始解冻。然而,这一米阳光很快被乌云遮盖。2月,全国生产轿车129945辆,比1月下降22.7%,比2004年2月下降27.8%;而销量比1月下降21.0%,比2004年2月下降23.1%。轿车市场步入了2003年“非典”以来的最低谷。

  在重庆、北京等很多城市,春节车市惨淡。零星的顾客很难为偌大的销售大厅带来一丝暖意。这与万家团圆的灯火形成了巨大落差。

  2月,很多汽车厂商不再盲动,开始休养生息。春节长假和例行生产线检测调试造成全月轿车产量不足13万辆。一些主流厂家只是在此时召开年度商务会议。经销商在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行动也相当小心,开始静观其变,控制进车数量。

  [车记酷评]

  让阵痛来得更猛烈些吧!

  重庆晨报汽车工作室记者韦龙

  有车商说,是对手的疯狂和消费者信心的丧失促成了降价。而降价又反之加剧对手疯狂,消费者越加持币待购。这好比鸡生蛋和蛋生鸡,谁是祸首?整个春天,汽车大腕们都在沉思,到底谁错了?

  其实,感谢阵痛!没有这场阵痛,就不会从疯狂中冷静下来。就还会有人认为装上四个轮子就能卖车。还会有更多的卖酒的、卖手机的商人去造车。这好比著名的青蛙实验,幸亏掉到热水里,还晓得爬起来,如果掉到冷水锅里,被悄悄加热成盘中餐,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车市从阵痛中醒来,目瞪口呆一片茫然。中国车市场该走向何处?或许在盛夏里找到答案。

  截至2004年底,全国汽车厂家至少留下了近50万的库存。这种整齐的新车方队,是车商心中的一种痛。从新年的第一天起,库存的消化变成为各车商的重要事情。

  今年1月,全国车市大幅度的降价让车市场出现回暖。这样的艳阳天虽然短暂,却深深地印在了汽车人的脑海中。

  2005年第一周,全国近20多款车全线降价。降价的标语在汽车店随处可见。

  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汽车代理商在厂家的授意下,推出各式各样的促销手段。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