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信息:自主开发一直是中国汽车业的“软肋”。怀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急切,政府和舆论一直在敲打汽车界自主开发的步子迈得太慢。实践证明,20年来的引进合资恰恰是眼下自主开发的基础,是前面垫底的让人没觉得饱的九个馒头。面对汽车产业全球化、新技术日新月异,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只能是在此基础上结出的果实。也就是说,自主开发能力只能是让人能吃饱的“第十个馒头”。
信息来源:《自主开发只能是“第十个馒头”》,新华网北京 5 月 17 日电 作者:李安定
中国汽车的发展,相当长一段时间沿用了“市场换技术”的思路。结果呢,现在受到责疑没有换到核心技术,这个路子走错了。新华社的李安定先生说了一个“第十个馒头”的故事。他拿这个故事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市场换技术,换来了我们具备一定开发能力的“第十个馒头”,吃起来对上了胃口。李先生此说一出,便遭了秧,被批得厉害。
但笔者声明:支持李先生这个观点。
其实,笔者同意“这么些年来中国没有获得汽车研发的核心技术”的判断。不过呢,若以此推论中国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是失败,似乎就武断了,或者对汽车是怎么造出来的有点缺乏常识了。这里面有几方面基本的问题要说说清楚。
第一,有很多人拿卫星上天,神六载人来说事,那个高科技都能搞出来,汽车咋就不行?实际上,上天的卫星不是成批生产十万颗,而汽车则不然。汽车是由很多很多的零件组成的,而且这些零件必须能够按某种标准尽量省钱地成批制造。制造卫星难度大,例如某种隔热材料,很费事,我在电视上也看见。但廉价地生产出消费者买得起的这是另外一种难度,比如隔热并隔紫外线的有一定强度的挡风玻璃,每平方米价格不能高过某一水平,否则没市场。
第二,这些年中国的汽车市场是让给了外国人若干,同时,这么些年来中国汽车技术进步也是很快的。毕竟中国汽车自从得到苏联援助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大动作,倒是大家都在忙搞政治运动,汽车技术大体上是停顿的。到改革开放开始引进洋车技术时,我们的工程师面对很多零部件的图纸和工艺要求直发愣。扭杆弹簧,很简单吧,一根钢棍儿而已,可是,当时的中国汽车都没这个东西,做它的钢材国内没有,替代品韧劲不足,经不起疲劳试验。正时齿带简单吧,带子上安一排齿就是了!可是,那时国内没哪家能做出来。甚至连车门铰链这样的小玩艺都做不了。
第三,我们也要看到,高端技术,汽车研发的“核心技术”,我们的确没有掌握。这里有两方面客观原因,使我们不能迅速具备这样的能力:一方面,老外是一点一点地提供他的技术,我们拿到或者学会完整的技术是一步步来的;另一方面,汽车技术不断进步,我们拿到的某个年代的核心技术,现在已经落伍了。打个比方,20年前国外设计汽车没用上电脑,我们引进的技术是手工画图纸。后来国外用电脑软件设计汽车,我们不得不再花钱购买人家的电脑软件。再怎么爱国,中国人也不可能在1985年或者1990年就会产生购买现在的电喷系统设计软件的想法。人家那时也还在开发,他不会卖给你,也没法卖给你。
有很多事情,不做汽车的人以为很简单,责备搞汽车的人是卖国贼也顺理成章。当然,中国汽车人的努力的确不够,甚至很愚蠢地开倒车,例如制订“三大三小两微”的政策限制竞争,这是历史局限,不想多谈。但另一方面也要冷静一点,市场换技术,有不足,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实,说穿了,它更是一种无奈。当然,现在我们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能力,以那么大规模的市场去换技术的事情该悠着点了,但切不可忘记我们今天的同人家较劲的实力是怎么来的,不该把“市场换技术”以扣政治帽子的方式一棍子打死。
(作者:新浪汽车特约评论员 钟东)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