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书福向业内宣布他的宏伟蓝图———吉利将把2/3产品出口的时候,似乎没有多少人真正当回事儿。然而,面临国内合资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2005年自主品牌却不无例外地在出口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年终将至,回首一年来的林林总总,不管是收获利润、市场,还是收获经验,可以预见的是,自主品牌的出口之路将越来越宽广。
出口新闻不断
由于合资企业外方的种种限制,人们将中国乘用车走出国门的期待都投在了自主品牌身上。从早些年的小规模试探出口中,一些企业无疑也尝到了甜头。因此,近年来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的动作逐渐加大。
先来看一组数字:2004年,奇瑞公司出口超过6000辆;吉利出口突破5000辆;中兴出口6318辆;长城出口5300辆。在这种情况下,吉利、奇瑞分别定下了2005年出口2万辆和5万辆的目标。而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份,我国出口轿车2.2万辆。长城、中兴等厂商的SUV出口量也都突破了一万辆大关。如此强劲的增长势头使人们看到了希望,然而好消息还不止这些。
5月30日,吉利集团与马来西亚IGC公司签署协议,以CKD方式在马来西亚设厂组装生产整车。吉利集团的高层曾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表示,“马来西亚项目是我们海外战略的一个典范,一旦取得成功,我们将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其他地区。根据我们的计划,2006年将向马来西亚出口1万辆整车及3万套散件。”
9月12日,在法兰克福车展上,来自中国的三家企业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因为这不仅是吉利、江铃陆风、华晨的“第一次”,更是中国自主品牌的“第一次”。相对于吉利展台的中国特色,陆风则是用订单数字告诉我们,中国汽车走进欧洲市场了。
从中东到俄罗斯、从东南亚到欧洲,再加上今年从年初开始就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的奇瑞与美国梦幻公司签署的那份进军美国的协议,自主品牌的市场似乎越来越宽广;从整车出口到CKD组装,这条出口之路也走得越来越“驾轻就熟”了。不由得使人感到:自主品牌的出口之路似乎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接二连三的挫折
然而,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的路途并不平坦。
就在法兰克福车展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江铃陆风的“碰撞门”事件发生了。根据全德汽车俱乐部所作的测试,陆风登陆欧洲市场的这款SUV被评价为“20年碰撞测试以来最差”的产品。而在随后由德国技术检测协会进行的碰撞测试结果显示,陆风完全符合欧盟的法规要求。尽管第二次的测试结果还了陆风一个清白的身份,但要想完全消除第一次结果而带来的影响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另一方面,奇瑞的美国之路也走得有些坎坷。相关人士透露,目前美国经销商对于奇瑞出口多数还持观望态度,梦幻公司的招商计划进展并不顺利。如果经销网络的建设跟不上,销售工作必然也会受到不小的阻碍。
吉利方面的马来西亚建厂计划同样遇到了阻碍。从吉利与IGC公司签约后不久,马来西亚媒体上就出现了负面报道。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作为马来西亚国民车第一品牌———宝腾的顾问,同时也是宝腾最大的股东,曾公开表示担心中国汽车进入马来西亚会抢占宝腾原有的市场份额。
随着陆风进军欧洲、奇瑞试水美国、吉利布局东盟的计划相继遇到挫折,自主品牌的出口之路似乎不再如人们之前所看到的那样明亮。人们不禁要问,2005年带来的究竟是自主品牌的收获,还是出师不利的沮丧?
是挫折更是收获
“对自主品牌来而言,今年可以说既经历了挫折,也收获经验。经过这些事情,我们的自主品牌会不断成熟,在出口上离收获越来越近了。”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论,“今年,自主品牌在出口上遇到的挫折,实际反映了企业如何适应当地法规、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消费者认可的问题。这些具体问题是任何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都要面对的,相信我国的汽车企业在经历了这些事情后,会很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实际上,这对中国汽车今后真正大规模走向海外是很有帮助的,这种处理危机的经验将会有益于企业未来的出口业务。”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目前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丰田公司在当年试图打开美国市场之时也遇到了不小的挫折,而正是这种挫折使企业了解到差距,励精图治并最终取得了现在的地位。而韩国现代在海外推广之初也曾遭遇我国自主品牌企业的这种经历,但如今韩国汽车已经成为欧美巨头不容忽视的竞争对手。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这一年中遇到的挫折,也必将使企业在政策法规、关税壁垒以及经销网络建设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这种收获将比企业多出口几十辆车更有意义。
相信中国自主品牌在未来出口的路上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本报记者 蒋东镭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