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支持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考验政府管理技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07:56  中国汽车报

  自主创新已成为当前舆论的中心话题。而政府如何支持自主创新,当属最受争议的话题。再过一个月,就进入“十一五”了,时不我待,空谈误国;鼓励自主创新,汽车企业自然无可推诿,对政府而言,当务之急是行动。

  在某种程度上说,如何支持自主创新比“入世”更能考验政府的行政技能。很显然,摆在政府面前的问题很多。例如,政府依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那么,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政府如何端平“支持”这一碗水?如何既支持了内资企业,又能避开WTO的雷区?在体制没有大变化的前提下,如何保障国有大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如何构筑汽车产业的科研体系,既有合理的分工,又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等等。这些问题都急需梳理一下。但我们认为,改革国有大型企业领导人的政绩考核办法,是当前最关键的急务之一。否则,催生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动力源。

  开发大业系于老总一身,这个道理说明,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与掌握核心技术一样,是自主创新两个不可偏废的方面。掌握核心技术是解决中国汽车产业诸多遗留问题的出路所在,而体制和机制则是技术的孵化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还处在转轨时期,政府手中还掌握着诸多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如何投放,投放给谁,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增长,管理创新这把“弓”和技术创新这支“矢”,应是政府制定支持自主创新政策的宗旨和出发点,以及选择和确立支持对象的基本准则之一。

  当前,政府汽车管理部门应尽快深入企业走访调查,摸清骨干汽车企业的研发实力和家底,掌握他们在机制改革方面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有必要建立一个中国汽车企业科研实力和成果数据库,并在今后适时做动态更新。不下深入细致的调研工夫,政府部门就不可能对各家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研发潜力做到心中有数,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以往的历史说明,凡是经过深入调研、广泛论证之后出台的政策,就能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反之则失去应有的效力。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当前来看,不仅显得十分必要,而且也是政府汽车管理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业内人士都能感觉到,近一段时间以来,不仅在各类媒体上讨论如何创立自主品牌的话题特别多,而且不少企业争相展示自己近年来所积累的产品成果。这种现象既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发展到追求核心技术的历史阶段,也说明他们渴盼政府支持自主创新的及时雨。然而,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还有不少汽车企业表现得比较沉默。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搞得怎么样,都需要政府部门深入到各家企业去审视一番。

  加强与企业对话,深入交流,认真协商,是政府汽车管理部门今后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政策有效性的一大前提。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一些问题上,往往是政府和企业各说各的,各做各的,这是许多问题老生常谈的原因所在。尽管每年国内举办不少各种档次、规模的研讨会,但企业与政府之间真正对话的机会并不多,交流到位的地方并不多。老问题未讨论明白,新问题又裹了进来。这大概就是研讨会越办越多而议题大多雷同的根源所在。中国汽车界技术成果少、坐而论道者多,其中不少说法脱离实际,似是而非,立场纷乱,但却在影响着政策的制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减少误区、提高效率的正确途径。

  此外,汽车产业属于多部门管理,政府各部门之间摈弃揽权争利思想,加强协作,忠实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也是搞好支持自主创新工作至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