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到这个周日———2005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将满四周年。回想四年之前,国人对入世充满了热切的盼望———希望从入世中得到更多实惠,当四年走过时,让我们一起回顾,入世四年,给我们带来哪些实惠?行业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车价 连坐滑梯,车价四年冰火两重天
按照WTO协议,自2001年12月11日入世之后,将逐步降低进口车关税,由2001年的80%到100%,直至2006年7月1日降至25%。伴随着关税下降,国内车价渐次走低。
国产车:连年“降”字当头
入世前,几乎所有车型都奇货可居,那些国外老掉牙的车型,在中国价格却纷纷高得离谱。四年当中,消费者亲眼目睹了中国车价的整体下降,一些典型车型的价格变动,就是车市连年降字当头最明白的写照。
2002年:中国车价将与国际接轨的预言开始兑现,1月12日,夏利全线产品降价3000元至2.3万元;富康“新浪潮”降价8000元;赛欧变相降价1万元。由此开始,降价成为入世后中国车市主旋律。
2003年:中国车市继续在“降”字中拉开序幕,仅上半年降价车型就有70多个,近20个品牌,平均降幅6.9%。
2004年:中国仅较为知名的16家车企的排产计划,总量已超过550万辆,年底,轿车市场总库存超过40万辆。产能过剩让“降价”更加火热,这一年,四月的“倒春寒”、黑五月的“拐点”、北京车展救市的失败、黄金十月的低迷,降价贯穿了2004年的春夏秋冬。
2005年:微型、小型、中型各级别车价基本与国际接轨,只是中高档和高档轿车的价格还偏高。不过随着中级轿车的血拼,以及下半年锐志的低价“鲇鱼效应”引发的中高级轿车价格崩盘,车价进一步下移。
进口车:四年狂降几十万
2002年:进口车价迅速进入低谷,是中国车市入世后的最直接反应。当时,不少进口豪华车打出了“10万元”的降价单位,一辆奔驰600更曾降价110万元,让人大跌眼镜。
2003年:进口车许可证的发放让进口车经营者面临许多风险,奔驰、宝马等进口车价格大幅下调了15%-20%,奔驰S350原价147万元,2003年只卖112万元;宝马760原价210万元,2003年售价仅182万元。
到2003年11月,进口车许可证不能延期的传言让进口车价格迅速回落,除了SUV车型因许可证紧俏而坚挺外,进口中高低档车价全面下滑。
2005年1月1日:关税第四次下调至30%,进口车配额全面取消。同时,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取消进口车配额制度、落地完税三大导向性政策再度影响车市,进口车再度迫降,上市时定价90万元的日产西玛售价直落近40万元,降到只需50多万元;高档进口车林肯降价20万元;奔驰SLK跌至64万元,降幅高达8万元……
服务 政策密集出台消费者真正作主
在相关政策缺位时,消费者的利益总是难以得到保全,随着入世后各项政策密集出台,消费者逐渐回归主人地位。除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汽车维修管理办法》等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法规之外,更多的政策则从全方位引导了产业的发展,从而保障了消费者的利益。
车型 数百菜式喂刁国人口味
入世前,国内汽车品种有限,“老三样”桑塔纳、捷达和富康让人颇感“审美疲劳”。入世4年来,“百花齐放”的新格局取而代之。除了丰田、大众、通用、福特等跨国公司频频出手,奇瑞、吉利等本土自主品牌也不断推陈出新。
据统计,2001年,中国乘用车型不过36种,到了2004年,市场上的主流乘用车品牌已达103多种,若算上每个车型下属的各种排量、配置的细分车型,总数不下四五百种。2005年,各种新车型更是扎堆上市,达到创纪录的75款,仅2005年上半年,上市新车型就已经达到50款以上。除了品种越来越多,车型也越来越新,通用等巨头已开始在中国推出全球同步或全球首发车型。
入世后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
2003年10月3日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施行
2003年11月12日《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颁布并施行
2004年3月15日《缺陷汽车召回管理规定》正式发布,(同年1 0 月1 日实施)
2004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
2004年6月1日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发布
2004年7月 《缺陷汽车召回管理规定》的配套办法
2004年7月27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颁布(同年9月1日起实施)
2004年8 月18日 《汽车贷款管理办法》公布(同年10月1日起实施)
2004年10月1日 《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
2004年10月26日 《汽车贸易政策(征求意见稿)》
2004年10月28日《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颁布(2005年7月实施)
2005年《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
“狼”来了,“羊”儿更茁壮
国际巨头:6+3跑马中国
入世前,上海通用在成立的第一年卖了不到2万辆别克,就赚了6亿元的利润,这大大刺激了那些还没有来到中国的国际巨头。
2002年,丰田、日产、标致-雪铁龙等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一年之中,汽车业新签约的中外合资企业就有20家,总投资额达28.52亿美元。
2003年,统计显示,当年度中国汽车业增长的80%来自于合资企业。
2004年底,随着北京奔驰新工厂的第一根桩基的入土,世界6+3巨头已全部以合资合作的形式来到中国。
民族品牌:扩张也疯狂
入世之前,因“狼来了”,国内汽车产业曾普遍担心可能面临“灭顶之灾”,然而四年之后,在跨国巨头们形成的夹缝中间,中国汽车产业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迅速成长。奇瑞、吉利等“草根企业”率先打拼出民族品牌的新路。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统计显示,2005年前10个月,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占24.70%。
民族品牌在站稳国内市场脚跟的同时,还开始走出国门,今年,吉利与马来西亚签署了整车销售代理协议及CKD项目协议书,并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签约合作开发轿车项目,此外,吉利还成为今年唯一受邀参加法兰克福车展的中国民企。
奇瑞汽车则在2001年10月接到出口叙利亚的第一笔订单;当年年底又与伊朗SKT公司确立合作关系,并于2002年底获得伊朗政府的生产销售许可证,走出海外建厂第一步。此外,奇瑞又在去年11月中旬与马来西亚ALADO公司签署了技术转让及汽车出口合同,从而进入东盟市场。此外,长城、比亚迪、陆风等也纷纷走出国门。(李青 张爱丽)
相关报道:入市四年关税节节降低一览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