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落伍的话题与时兴的双品牌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9:21  中国汽车报

  8月21日以来,一篇题为《龙永图舌战何光远:中国可以不要自主品牌?》的文章,在网上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其实,与最新的现实对比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落伍的话题。敏锐的人们发现:在中国的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纷纷加快自主开发步伐的时候,一些合资汽车企业近来纷纷确立了“双品牌战略”,这才是一个值得关注、令人欣喜的新趋势。

  据报道,在日前举办的广州2005·花都汽车论坛上,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主帅龙永图先生,在回答“你认为中国本土的或者民族的品牌未来的市场机会在哪里?”这一问题时说道:“……我们不能够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如果我们能让最后剩下的五六家大的跨国汽车制造商都在中国落户,我认为就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胜利,不一定要搞出一个中国自己的品牌才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胜利……”原机械部部长何光远先生当场表示了相反的意见。

  这让人想起了早先的一场争论。1994年8月,社会学家郑也夫发表了一篇惊世之作《轿车文明批判》,反对轿车进入家庭,随即招来一片批驳之声。再早一点,1984年,正当大多数老百姓攒钱买电视的时候,国家决定大力发展轿车工业,也曾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要不要发展轿车”的大讨论。但现实却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边是口水仗正酣,一边是汽车企业快马加鞭立项目、建厂房。

  我们认为,不要自主品牌的观点,是“移民心态”和“鸵鸟心理”的反映。自主品牌是自我创新的平台,是中国汽车产业做强并走向世界的依托。不搞自主品牌,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就不在我们手里,产业就会彻底滑入“拉美化”的深渊;不搞自主品牌,在合资企业里,中方分得的利润蛋糕只能是一小块;不搞自主品牌,中方只能是一个打工者,而不是技术知识的原创者;不搞自主品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人不得不干那些“两高(高耗能、高污染)一低(低附加值)”的活儿;不搞自主品牌,国民经济的素质就难以提升,进而危及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这绝非危言耸听。

  其实,汽车行业的现实早已跑到了争论的前头。近两年来,在舆论的呼唤下,在国家的号召下,轿车企业自主开发的劲头高涨起来。以前,搞自主开发或树自主品牌,基本上是“南冷北热”,但不久前上海也动起来了。据透露,“十一五”期间,广州也要搞自主品牌乘用车。中资企业搞自主品牌并不稀奇,而中外合资企业兴起的“双品牌战略”,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

  在商用车领域,郑州日产即将在皮卡领域实施“双品牌战略”,推出东风牌高档皮卡;上海申沃不久前决定,除原有的洋品牌沃尔沃之外,还要力推“申威”客车品牌。在轿车领域,一汽宣布,要在一汽-大众执行“双品牌战略”。此前有关人士透露,一汽丰田很可能也在酝酿“双品牌战略”。在零部件领域,东风公司日前表示,即将在东风康明斯公司生产自主品牌发动机。所有这些“双”,不是指一对洋品牌,而是一洋一中。

  这是可喜的新动向、令人振奋的新现象和充满希望的新趋势。

  当前,乘用车市场即将步入“纵深挖潜阶段”,自主品牌乘用车正处在当年国产家电企业崛起前夕的历史时刻。不可否认,自主品牌在适应基层百姓消费能力和口味变换方面,具有准确、灵敏的先天优势。在这方面,国产商用车早已走在前面。目前,自主品牌的卡车和客车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94.2%和95.2%。做大自主品牌,也已被确立为“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合资企业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凡本土化的都赢了,不本土化的都输了。自主品牌轿车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三个自主品牌轿车上半年杀入总销量前十名,对跨国公司不会没有启发。对自主品牌“网开一面”,是合资企业中的外方无奈之余的明智抉择。龙永图先生对何光远先生说:“哪一种意见是正确的,我们还是让历史来证明。”他不知道,“老外”和现实早已经作出了回答。(中国汽车报社评)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