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在汽车圈的日子--提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 06:03  深圳特区报

  提问几乎是每个新从业记者的必修课。其实也是最能体现记者专业水准、吸引采访对象注意的杀手锏。从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技巧往往能看出一个记者的专业素养以及他的性格特点。虽然都是汽车记者,但每个人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在采访时提问的方式也千差万别。

  别以为我在这里信口胡扯,举一些例子你就明白了。

  直奔主题型:这类记者语言往往有很强的攻击性,他们不愿意浪费采访对象或别人的时间,问题直指目的。由于他们的问题敏感直接,有时反而会让被采访对象感觉比较突兀。

  循循善诱型:这类记者的提问与前者正好相反,他们的问题往往是递进式的,一个问题连着一个,直到采访对象说出他们想知道的为止。

  引蛇出洞型:一听就知道这类记者思维缜密,用俗语来说属于比较精的那种。他们往往会设一个圈套,等着采访对象往里跳,然后再收紧口袋,让你无法否认前面所说的话,最终达到自己的采访目的。客观来说,这类提问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和诱导性,事后往往会令被采访对象感到不悦,觉得自己被人耍了。

  无知者无畏型:一些行业记者缺乏一些基本的汽车知识,却又不愿从基础知识上补补课,往往就会闹一些笑话。某报一记者采访车主,车主开手动挡宝来车,坐在车上采访了一个多小时,她余兴未了,补充了一句,“你这车是手动挡还是自动挡?”车主当场晕倒。

  2001年参加神龙富康浅内饰车型新闻发布会,一位记者接过话筒问:“现在市场上很流行浅内饰车,请问富康何时能推出浅内饰版本的车?”主席台上的老总哭笑不得,回答也很绝:“你的问题很好,我们今天就推出浅内饰版,你可以看一下我们的资料。”

  不顾场合型:某些记者提问全不顾场合,往往惹起众怒。2002年北京车展,福特公司全球副总裁接受记者采访,对于汽车记者来说,在这当时是不可多得的采访机会。当时厂方安排的采访时间只有45分钟。先是一位女记者开始提问:“请问XX先生,您开车时喜欢听什么音乐?”“您认为哪种音乐比较适合在车上听?”“您在车上放香水吗?”“如果放,您放什么牌子的香水?”“您喜欢什么颜色的车?”……看这位女记者兴趣甚高,完全没有打住的意思,该公司的服务人员急忙抢过话筒,让其他记者提问了,看看时间,竟已过了半个小时,晕!

  滔滔不绝型:某些记者对汽车及行业颇为了解,但也容易好为人师,提问起来滔滔不绝,完全成了个人的表演。某次参加一个新车发布会,一位资深记者站起来,开始从这款车的第一代产品讲起,如数家珍。我看看情形不对,趁机去了趟洗手间,没想到回来后,这位记者才讲到第三代车型。要知道,新发布的这款车可是第七代呀!终于讲到第六代,台上老总顶不住了,打断他的话说,“你想问什么问题呢?”这位记者兴致一时被打断,竟然接不上话题,半天才说,我想问……想问这款车价格是多少?我看看周围的记者,感觉有几个人已准备动手了。

  自我卖弄型:汽车发布会上,凡有国外高管接受采访,现场都会配备很好的翻译人员。但一些记者自恃外文水平了得,往往喜欢用英语来提问。这本无可厚非,能畅顺交流当然效果更好,只是一些记者英语水平欠佳,非要用英语提问就变成卖弄了。2001年在厦门举行的一次新车发布会,一位女记者采访一位德国汽车高管,用英语提了一个很长的问题。听完后,那位德国高管一脸茫然,左右耳语了一番后对她说:“对不起,刚才你的问题我没有听懂,你能不能用中文再说一遍?”

  感觉良好型:有些记者自我感觉良好,提问也不知道天高地厚。2002年的上海一次新车发布会,一位记者站起来说:“我问的这个问题对于在座的记者来说可能比较专业,但我还是想问,这款车的发动机是2气门还是4气门的?”全场100多名记者轰然大笑,一个正式的采访会竟成了小品晚会。

  作者:狼中郎 编辑: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