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现代的前车之鉴
考察一下日本丰田和韩国现代在美国汽车市场的曲折经历,将有助于了解中国“奇瑞们”将在发达国家市场遭遇哪些重大的难题。丰田和现代的经历颇多相似之处:后起之秀在成熟的美国市场,因质量低劣导致了严重挫败,痛下决心扭转形象,逐步走向成功。丰田和现代早期的失败,对迷信低成本优势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是一记警钟:价格便宜、质量糟糕的汽车,在欧美发达国家根本找不到市场。
1957年,丰田汽车公司达到年产汽车8万辆的生产规模,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美国:当时,美国市场每年销售700万辆汽车。在没有对美国市场进行详细调查的情况下,丰田领导就拍板决定向美出口汽车,首选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进行尝试性的销售。
丰田公司的销售人员乐观地预计:1957年在美国至少可售出1万辆丰田汽车,10年内达到10万辆。丰田的国内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准备迎接大宗订单,大把地赚取美元。但这种狂热没有持续多久就被泼了冷水。皇冠车在一些细节方面确实想得很周到,如车门没有关好时发出警告灯光,油箱加油口安装特殊锁盖,前挡风玻璃装有双速雨刷。但其他没有想到的细节使丰田车的弱点也很快暴露出来:这些在日本狭窄多弯的马路上跑起来性能优越的丰田车,在美国高速公路上时速一过80公里就力不从心了;在持续高温下,发动机猛烈震动,功率急剧下降......
到1958年,丰田汽车在美国的第一个销售年度只卖出288辆小轿车。1960年,丰田公司被迫做出决定:暂停向美国出口轿车。这样,丰田汽车第一次进军美国市场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从此,丰田开始潜心研究和生产适合美国市场的轿车。一方面调查研究丰田公司在美国的代理商及顾客需要什么,以及他们无法得到的是什么等问题进行彻底的研究;另一方面研究外国汽车制造商在美国的业务活动,以便找到缺口,从而制定出更好的销售和服务战略。为了设计出适应美国人使用的汽车,丰田汽车公司曾派人到美国用户家中去调查。
通过细致的市场调查,丰田公司很快掌握了美国汽车市场的情况。5年后,丰田终于制造出了适应美国需求的轿车--可乐娜。
有一个关于可乐娜的广告宣传片是这样的:一辆可乐娜汽车冲破围栏腾空而起,翻了几个滚后稳稳落地,然后继续向前开。
马力强劲、坚固耐用、造型新颖,同时价格低廉(不到2万美元)的可乐娜推向美国后获得巨大成功。当年丰田汽车在美国销售达3000多辆。此后10年,丰田汽车公司在美国不断扩展市场份额,1975年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商。到1980年,丰田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已达到58000辆,占美国进口汽车总额的25%。至此,丰田在美国市场才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丰田案例表明,中国民族品牌进军海外市场,首先要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规划,准备好了再进入海外市场。对某些非常重要的市场,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你应该先放弃,一定到你深思熟虑了再进去。
以现代汽车为代表的韩国汽车工业的真正崛起,时间并不算很长。直到1998年时,现代汽车在美国市场上还是一个被嘲笑挖苦的对象,品牌形象很糟糕。一度是“粗制滥造工艺(Shoddy workmanship)”的象征。现代在美国卖得较好的低价小型车Excel的发动机故障频仍,保险杠常生锈,车门关不紧,电子系统也常失灵,需要凉风时,空调送的可能是热风,一些经销商因此退出。
业界流传的一个笑话是:“如何把现代车的价值提高一倍?把油箱装满就是了。”当时,美国著名夜间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戴维·莱特曼在他的节目中开玩笑:“世界上最倒霉的10件事,其中第8件,就是坐现代车。”
美国最权威的汽车质量评测机构J.D. Power & Associates1999年的初期质量报告(IQS,排名基于新买主在3个月内发现的问题报告):在35家参评的汽车厂商中,现代的排名是第26位,刚收购的起亚则排在最末。
一切并非偶然。现代高层一度乐观地认为,一旦具备价格优势,就不必担心质量。而现代(包括起亚)稳稳占据韩国市场2/3的市场份额,也没有动力去改善质量。
郑梦九执掌现代集团后,痛下决心改善现代汽车的质量。为挽回过去直线下降的质量信任危机,1999年,现代汽车在美国市场提出的质保方案--5年全部质保、传动系统10年质保,也有效地减轻了消费者对其质量的恐惧。当然,这体现了现代的决心,但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郑的推动下,现代汽车设立了一个"质量控制沙皇"的职位。郑梦九成立了由100人组成的质量控制组。一旦在某一个阶段发现问题,质量控制人员有绝对的权力停止生产。2003年,现代有三款车被推迟数月上市,其原因就是工程师不得不解决质量控制组发现的问题。
郑梦九提出一个新制度:现代汽车68000名员工,无论是谁,只要是有关提高质量的方案,都可以在任何会议上提出。他说:"只有把质量提高到丰田的水平,我们才能生存下去!"
1999年以来,现代汽车在研发上的投入已逾50亿美元:现代投入3000万美元,成立了一个计算机中心,主要负责模拟各种恶劣条件以测试汽车的电子仪器,找出缺陷;投入6900万美元,建立了一个试验工厂,在这个工厂里,专家和生产工程师一道工作,寻找生产中任何潜在的缺陷。
这些改善质量的努力收到了很大成效。2004年,J.D. Power对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的产品初驶质量评估报告中,现代汽车集团的产品评估成绩居于第二,超越了欧美汽车前辈,仅稍逊于丰田。
但是,几年前质量低劣的印象一时还难以消除。目前,欧美市场消费者对现代汽车的信心,仍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超长的质保方案。
现代汽车的遭遇,对中国民族汽车品牌的一个突出的启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必须一开始就强调质量取胜。如果质量低劣,在消费者心目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扭转品牌形象的工作将非常困难,而且代价特别巨大。
创新是长期竞争战略的基石
目前,世界上的主要汽车市场已经被跨国巨头们瓜分完毕,中国本土市场的主要份额也被合资公司掌握,民族品牌的生存空间很小。
眼下,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低成本、低价格上。“低价格不能长期维持我们在世界汽车市场的地位,这不应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方向。”孙健说。目前,中国的生产成本未必是全球最低的,而且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提高。而且,由于目前海外出口的数量较小,低成本的优势不能完全显现。比如,奇瑞的“东方之子”,在中东售价是3.7万美元,但由于销售量很小,企业并没有获得很可观的利润。
中国汽车民族品牌要想发展壮大,一定是立足于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
从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个后起之秀的崛起,根本原因都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某项业务或价值链的创新。
最早的汽车公司,出现在率先实现工业革命的欧洲。20世纪初,美国之所以树立了在全球汽车工业的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的生产制造方式革命,以及美国通用汽车的管理制造模式的创新。19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得益于以丰田为代表的在制造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创新。韩国汽车呈现出的崛起迹象,也有自己独特的一系列创新,包括非常严格的成本控制、与零部件供应商关系的独特做法。
仿效人家,永远只能跟在人家后面。“中国民族品牌在产品开发上有一些独特的做法,如果把这条路走通走顺,也许能走出一条低成本的产品开发模式,从而使中国汽车的产品竞争力大大加强。”孙健对《新财经》说。现在,颇令跨国汽车巨头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方面要迅速推出新产品,另一方面产品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如果通过业务创新,把产品开发能力提升上去,又使把产品开发成本明显地降下来。这将可能树立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的持久竞争优势。”孙健说。
在世界汽车产业的不断变化中,中国汽车民族品牌通过努力打拼,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发展空间。从全球汽车市场来看,仍然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发达国家市场一段时间以来盼望出现3、4000美元的轿车,但目前还找不到。法国雷诺公司一直说要造4000美元的轿车,说明这块市场还是有相当大的空间。
如果中国汽车民族品牌能够造出这个价格区间的轿车,拥有令人信服的质量、符合安全性和排放标准的要求,这样的产品是有国际竞争力的。这也正是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瞄准的一个主要市场细分。目前,在发达国家,这块市场需求主要是由二手车来满足的。
目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车汽车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若抓住汽车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国汽车民族品牌也可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因为每一次新旧技术的更迭,都意味着一次重大的洗牌机会。
以创新为动力,希望这场民族品牌冲向海外市场的集体性狂飙突进,能够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闯出一片更大的生存空间。
文 袁宏明
相关链接: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