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油票今起全面退出北京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9日 08:52   新京报 字号:

  本报讯(记者王冰凝)中石化北京石油公司昨日发布公告称,根据北京成品油零售市场的实际情况,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决定,自7月9日零时起,全面停止车用汽油票销售。中石油北京石油公司副总经理张洪斌告诉记者,因为认为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中石油从未在北京地区发行过此类票据。自此,油票全面退出北京市场。

  据中石化北京公司新闻发言人李志敏介绍,已经售出的油票可继续使用一段时间,2004年油票使用到今年9月30日,2005年一季度油票使用到今年年底,2005年二季度油票如未用完,可按规定兑换成三季度油票在本年度内使用,但兑换时须执行当时的零售价。如一张面值50升的油票到兑换期,如果这期间油价从每升3元涨到4元,兑换油票时,用户就要再给石油公司50元。反之,如果油价从每升3元降至每升2元,则石油公司退给用户50元。同时,消费者可用IC卡、银行卡或现金加油。

  中石化北京石油公司曾在4月16日发布公告称,将对油票销售和兑换政策进行相应调整,缩短油票的有效限期,将年度有效改为季度有效。到期未用油票在兑换新油票时,将执行当时国家规定的零售价格。用户兑换新油票时,如果原来购买的油票价格高于当天汽油销售价格,中石化将向用户退还差价;相反,如果油票价格低于当天汽油销售价格,用户则需补足差价。

  中石化北京石油公司2004年经营总量313万吨,销售额109亿元,市场占有率70.79%,为北京成品油市场主要供应商,而北京市场剩余的份额为中石油所有。

  -背景

  油票曾引发市场投机

  油票作为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种产品消费分配方式,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与粮票、布票一样曾风靡一时。目前,油票已经在全国各地相继退出市场。

  由于油票是按升为计量单位,不少用户利用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的传递空隙,大量抢购油票进行囤积,以便降低燃油成本。这不仅加大了石油公司方面的工作压力,而且由此还衍生出大量的倒卖油票进行投机的现象。

  据记者了解,因为国际油价近两年不断上扬,国内成品油价格多次上调,居民为了规避成品油涨价带来的风险,而投机者为了通过囤积油票赚取差价,北京和上海等城市曾经多次出现排起长队抢购油票的事情。上海去年还出现了专门囤积油票的“黄牛党”。为此,中石化上海分公司4月底曾做出决定,汽油券、柴油券5月1日起停售。

  李志敏表示,北京地区确实多次出现抢购油票,有的人甚至拿着皮包和麻袋来买油票,明显是囤积行为。为此中石化曾经多次在保持正常消费的前提下采取了限量措施,以照顾更多消费者的利益。

  李志敏指出,随着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与国际接轨,近年来油价变动频繁,与计划经济时期长期稳定不变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作为有价证券的油票显然不能适应市场机制的需求,退出市场是其必然归宿。在油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大量购入油票恰遇当期油价调整,将可能给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取消油票正是体现了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取消油票,还可以有效地抑制囤积和投机行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认为,油票作为票据的一种在市面上进行流通,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油票作为票据的功能的取消势在必行,但是,这一机制可以以信用卡的方式保留下来,有利于用油大户规划和预算成本、贷款与支出。

  -趋势

  加油卡基本取代油票

  中石化股份公司一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油票作为中国市场上现存的最后一种票证,是资源短缺时期的一种分配方式,从其发展趋势来讲,是早就应该被市场淘汰的。油票这种东西的存在是有很多弊端的,因为市场总是会有波动的。票据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但却不能灵敏真实地反映商品本身的价值,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也容易引起市场的混乱。

  该人士指出,国际上的商品交易中,也没有油票这样的流通方式,只是我国目前能源紧张,油品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物资,它的任何一种销售方式的改变都会引来社会上的高度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说,油票的取消正在逐步完成。目前IC卡加油正在被广泛推广,这种加油卡是一种新的消费方式,符合国际市场发展的要求,也是克服传统汽油票弊端的最好办法。

  据李志敏介绍,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提升,IC卡加油已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其自动结算、安全可靠、多种用途、后台积分增值以及一卡在手各地加油的功能已被广为认可,IC卡加油正在全国广泛推广。而且,按照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年底国内成品油市场将放开批发,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这就要求国内的支付手段也必须与国际接轨,IC卡加油这种消费方式符合国际市场发展要求。

  本报记者王冰凝

(编辑:童童)

转发此文至微博 | 评论() |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