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降价:猛药成了万金油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 09:44  东方网-文汇报

  人都有贪图便宜的本性,所以降价无疑是刺激购买欲、扩大市场份额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的利润畸高,所以在入世之后的汽车工业大发展中,降价可以看作是一种汽车价值的回归、一条汽车产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一种产业形成规模之后的必然结果。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降价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它使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车,市场也不断随之发展壮大。

  在成熟的汽车市场上,降价是偶一用之的手法,是营销中最猛的一剂药了,但在今年,却被当作万金油用在中国车市上。

  首先经销商拿它救市。一看展厅里没什么人,一天到晚冷冷清清,就耐不住寂寞了,先是送礼品,后来送装修,然后再一看还是不行就只能动真格的了:降吧。一开始厂家还老大不乐意,称是“经销商行为”、“扰乱自己的价格体系”云云,到后来,一看报表确实好看了不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看到车子价钱下去,市场占有率上来,就索性大大方方地自己出来宣布降价了。

  如此这般,一年到头“你方降罢我登场”,从国产车到进口车,从高档车到微车,纷纷低下头来;不仅滞销的车降价,畅销的也降价;减配的降,全配的也在降;旧款的车在降,新出的车也在降;特别是新车,以前都要卖个一年以上的,等到产销量形成一定规模、成本降低之后,才开始降价;而现在却等不了那么久了,最快的是奥克斯,上市不到两个月,就宣布降价1万元;如果说因为它是品牌美誉度没有建立起来而不得不用低价占领市场,那么一些世界名车,如标致307也在半年之后宣布降价(要不是它还有降价补偿的措施,否则又会引起一阵非议)。广本飞度两厢也在上市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经销商给出了1.3L让利5000元,卖得好的1.5L也送2000元的内饰的优惠。9月份才降过价的伊兰特,也在不断创出价格的新低,让人觉得它的性价比好像是永无止境。

  这不,临近年底,大家在纷纷唱暖车市的时候,却也不忘了往年的销售惯例,纷纷认为春节之前又有一波大的降价潮。让一些原本近期打算买车的消费者,纷纷把预算推到春节之前。

  于是不免有人问,难道除了降价,就没有其它的好办法来促进销售了么?降价、新车和广告,向来是中国的汽车销售界的“三板斧”,新车的新鲜劲头一过,又没有耐心等广告的效力直达人心,那么也只好祭出这最后的法宝了。

  有人认为,经销商的经营比较短视,当初许多经销商投资建店,只是因为看到汽车市场火爆来投一把机,想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成本,根本没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在销售汽车时,和卖菜一样,怎么好怎么说,只求尽早脱手,根本不知道培养品牌、培养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性。

  国外和国内相反,经销商利润的大头不是来自销售,而且来自于售后服务,因为汽车不同于其它消费品,顾客在“用车”上的投入是源源不断的。一部车从销售、使用到报废,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销售只是最前端的一环,而维护、保养、改装和美容等则在汽车的使用周期中占着绝对多数的比重。经销商想要赚钱,就不应该把目光盯在销售上,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做好售后服务上,使顾客养成对这个品牌、对这个品牌服务的忠诚,这样才能保证经销商的长期利益,才能保证品牌的地位。

  现在很多经销商、甚至厂商的频繁降价行为,却在一步步地侵蚀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和忠诚。一些消费者甚至连买车贷款还没有还完,车价就已经快要腰斩了;而今天的价格比昨天低,明天的价格又比今天低,使消费者怀疑,我会成为下一个受骗者吗?对此本能地反感,很多人索性打消了买车的念头,从一定意义来说,正是经销商把消费者赶出了展厅。

  而经销商的短视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部分厂商在市场策略上的苍白,基于对市场认识的肤浅和急于求成的心态,他们不能够深入研究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只能靠挥舞降价大棒来吸引眼球、刺激购买。更有的车商,一边信誓旦旦绝不降价,而一转身,价格就一万两万地往下掉,让刚才信以为真、觉得物有所值的消费者有苦说不出。而没有买车的消费者,则觉得说不定什么时候它又会降价,降价非但不能使他们打开钱包,还往往更加深了他们持币待购的心理。

  一些厂商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明里降价,暗地里却把重要的配置给减了,这就更会对产品的信誉造成巨大的伤害。即使能够靠一时的低价赢得了市场,但资讯越来越来发达、越来越懂车的消费者,终有一天会看出“李鬼”的真面目,到那时,降价的万金油抹得再多,对他们也不能再起到刺激的作用了。

  郑海阳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