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外收购:牙好还需胃口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 15:07  中国经营报

  近一段时期,国内企业跨国收购海外车企的消息颇引人关注:先是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大宇的部分股权,随后又传出上汽欲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华泰欲收购韩国一汽车设计公司。最近,格林柯尔更宣称一举收购了欧洲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和一家汽车设计公司。乍闻这类消息,着实令人振奋。但是,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快意尚未平息,一种杞人之忧却止不住涌上心头。

  一般说来,收购的目的不外乎占有并使用对方的两类资产:即技术、品牌、执照、人才、市场及营销渠道等所谓的无形资产,以及可以使收购方迅速形成生产能力的厂房及设备设施等实物资产,并以此赚取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讲,收购海外的零部件公司或整车制造公司都还说得过去,而收购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的盈利难度似乎就大了点。

  汽车企业要想做大做强,设计研发力量必不可少的。但拥有一家设计公司并不能确保能设计出好的产品。即便设计出好的产品,也不能保证企业会因此而迅速强大。在国际专业化分工日渐深入的今天,专门的汽车设计公司能够独立存在,自有他的道理。在企业发展的初期,产品品种少、资金也不宽裕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像华晨那样,充分利用国际专业化分工的资源搞向外委托设计。为什么一起步就要拘泥于“小而全”的模式,先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呢?要知道,养活一家汽车设计公司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前些年曾十分流行的“租赁经营”模式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叫“借鸡生蛋”。套用这种比喻,收购可以称作“买鸡下蛋”式。如果这群鸡价格合适,买来后又肯下蛋,那当然是一桩好买卖。但如果买了群老弱病鸡,不仅不下蛋,反而要每天侍候它们打针吃药兼喂食,那就得不偿失了。

  双龙也好,罗孚也罢,它们的股东并不是慈善家。他们愿意出让股权,肯定是他们对公司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穷于应付,这才出此下策。至于困难有多大?笔者不知详情,不敢妄测。但现在信息灵便之至,而且国际掮客多如牛毛。那些财大势雄的跨国汽车巨头们何以对这些资产熟视无睹呢?事实上,罗孚汽车早在十年前就曾被德国宝马收编于麾下,但连年的巨额亏损使宝马不得不“壮士断臂”,分拆出售,并为此蒙受了数十亿美元的亏损。由此可见,罗孚们并非可以轻松享用的西式大餐,而是颇难啃动的一堆硬骨头。与那些跨国汽车巨头相比,我们的民族企业无论是经济、技术实力,还是经营管理经验(尤其是跨国经营管理经验),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形之下,那些令跨国巨头们望而生畏的硬骨头,我们的企业能够啃得下来、消化得了吗?

  近几年,国内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在令相关企业大获其利的同时,也使部分企业领导产生了错觉。他们以为汽车产业遍地黄金,只要加大投入,就一定能顺顺利利地快速发展起来。这种想法不仅错误,而且危险。过去几年井喷行情,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短暂机遇。这种美好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市场的发展,竞争将越来越残酷。如果对这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就难免做出错误的战略决策。发展企业固然要有雄心壮志与过人的气魄和胆略,抓住发展的机遇也需要冒一定的风险,但所冒的风险应该是可控而且可以承受得起的。只有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量力而行,宏伟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杨建国)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