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模仿能否造就自主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8日 09:06  解放日报

  广州车展上出现酷似宝马花冠的国内自主品牌车,由此引发一场争议

  汽车模仿能否造就自主品牌?

  广州车展上,一辆外形酷似宝马X5的“双环CEO”越野车的推出,不仅将“河北双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制造商推到了前台,也引来宝马公司对此组成专门调查组进行调查,一时间引发了类似的汽车模仿到底“有没有界限”、“对还是不对”、“需要还是不需要”等一系列的争论,成为“自主品牌”之后,中国汽车又一备受关注的焦点。

  除了“双环CEO”,这次车展上,同样引起人们争议的还有外形酷似丰田花冠的比亚迪新车F3;在此之前,也有东方之子模仿VOLVO、阁萝模仿POLO奇瑞QQ模仿SPARK之说。种种争议都围绕着“模仿”与“抄袭”两个概念游走。虽然产生的后果完全不同,但由于对“模仿”与“抄袭”概念的差别很难区分,让谁都不敢轻易下定论。同时,目前国内汽车政策、法规等对“模仿”与“抄袭”也还没有明确的界定,而这种界限的模糊性,恰恰给人们留下了更多争论的空间。

  “模仿”与“抄袭”有没有界限

  看过“双环CEO”这款车的人都知道,它在外形上确实比较像宝马X5。针对种种关于“双环CEO”模仿宝马X5的争论,双环负责研发的副总成滨表示:“双环CEO的设计过程中,借鉴了几十款国际流行的SUV的基调,宝马X5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车型,应该说在流行的基调上已经跟不上潮流。我们在CEO造型设计方面有其自身的独到之处,完成开发后,我们已经申报了数十项专利。”

  这里成滨所说的“基调”是一个模糊概念,很难用来作为确定是“模仿”还是“抄袭”的标准。对于汽车来说,四个轮子,一个底盘,再加上车身,就是一个“基调”。汽车尚且如此,更何况单单就汽车外形而言。因而,国外汽车公司要把双环CEO、奇瑞QQ等说成“抄袭”,也就有很大难度。

  确实,在这个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任何生产或者研发都不会从ABC做起,都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就好象牛顿说的那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行。而为了防止相互之间的恶意抄袭,侵害对方合法权利,我国也制定有专门的《专利法》。那么,“学习模仿”与“恶意抄袭”的界限在哪里?据说,中日双方曾有一个关于汽车外形类似的谅解备忘录,强调一旦发生相关事件,先协商解决。然而,一旦真的“协商解决”,因为大家站的立场不一样、所持标准也不一样,各执一词,估计也很难取得一致意见。

  因而,就法规、政策而言,现在“模仿”与“抄袭”的界限还并不很明确。

  汽车模仿是自主品牌的必然道路

  奇瑞QQ的销量一直比上汽通用五菱的SPARK要好,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双环的另一款车上。双环SRV外形酷似东风本田CR-V,一出来便占据主动位置,在细分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现在,有消息称,日本本田正在做起诉双环的准备。

  其实,在排除中外汽车厂商之间的技术专利纠葛外,这次关于“汽车模仿”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几个月前关于“汽车自主品牌”讨论的一种延续。

  无论对于一个汽车厂,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拥有自主品牌,才能真正谈得上实力与可持续性发展。汽车厂商,无论是合资公司的中方企业,还是独资经营的民营企业,都在开拓一条创建“自主品牌”的道路。创建自主品牌谈何容易,据国外相关统计表明,一个自主品牌的研发,从设计、测试到最后批量生产,至少需要投入上千万美元。上汽可能是通过收购韩国“双龙”、英国“罗孚”来实现。民营企业如奇瑞、吉利凭其实力,注定不可能也不会这么去做,他们正在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比如奇瑞,向意大利买设计专利,向英国人买技术,然后进行资源整合,将品牌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说,自主品牌是一个最终目标,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汽车模仿便是现在国内一些民营企业想出的通往罗马的道路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汽车模仿,我们似乎应该更宽容一些。

  事实上,不论是汽车强国日本,还是汽车产业后起之秀韩国,在汽车产业起步阶段,都有过被当时汽车强势企业斥为“抄袭”的指责。对于汽车强势企业来说,理所当然不希望有新的竞争者瓜分市场,如果奇瑞QQ、双环SRV卖得不好,根本够不成竞争力,通用、本田估计就不会这么“火冒三丈”。从另一方面来说,作为汽车行业新的入门者,双环、奇瑞等这些新生汽车企业,难免要在技术上进行一些借鉴。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只要有新兴汽车企业出现,汽车模仿的现象就会继续产生。

  汽车模仿能造就自主品牌?

  新浪网汽车频道关于“汽车模仿”做的网络调查中,关于“您如何看待国产汽车模仿秀现象”的问题,有49.6%的网民表示模仿是一种学习,很正常;关于“您觉得应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汽车模仿现象”,有65.06%的网民表示国内企业在学习的同时,应加强自主设计。(摘取调查截止时间为12月5日16时)

  从这份调查中,不难发现,消费者对于双环汽车等汽车模仿、借鉴行为并不持太多反对的态度,但同时更渴望国内汽车企业经过模仿、借鉴之后,孕育出一个象日本丰田、韩国现代一样的世界级民族品牌。

  在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彼此借鉴、学习的案例,但汽车研发绝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哪怕是模仿,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北京吉普曾经想模仿奔驰C级轿车的发动机罩,后来一算光开发费就得上百万元,最后只好放弃。成滨介绍,在双环CEO的研发方面,双环汽车动用了大批国内外研发人员,投资上百万元才真正完成。模仿的过程中,双环等企业正在积累一定的造车经验与技术。然而,一味模仿、依样画葫芦,显然很难学到汽车研发及材料、动力、承受力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也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不是造就自主品牌的正确道路,只会影响汽车业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奇瑞、吉利、双环等民营企业都纷纷向外界表示,他们将瞄准世界一流造车水平,在经过仿制阶段之后,早日创制出一个从设计开始一直到下线都由自己来完成的的汽车产品。 本报记者朱君巍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