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次技术浪潮开辟轿车新动力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7日 20:54  新浪汽车

  新浪汽车讯 中国的汽车市场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透过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过程可以清晰的看到,一汽-大众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推动作用可简单概括为三次技术浪潮。

  一、 轿车电喷化的技术革命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中,一汽-大众公司是最先实现全部产品电喷化的企业。1977年,中国的大多数汽车合资企业还正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在中国汽车市场唱主旋律的是化油器产品,正是在化油器产品的热销中,一汽-大众公司宣布了该公司的全部轿车产品实现电喷化,从而标志着化油器产品在一汽-大众公司率先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汽-大众公司在中国极有远见的一次刻意的率先。它不仅带动了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向轿车产品高技术的迈进,更暗示着中国轿车市场电喷化时代的来临。就在一汽-大众公司宣布其全部轿车产品实现点喷化不久,中国开始实施汽车环保的欧洲II标准。毫无疑问,一汽-大众公司轿车产品的电喷化,为中国轿车产品实现环保欧洲II标准起到了一个积极的启示与拉动作用,而中国汽车市场随之而来的轿车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大量电喷轿车的纷纷问世,极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一汽-大众公司轿车产品电喷化的另一层积极意义是提升了汽车市场对轿车产品技术进步的认识。可以说一汽-大众公司率先在中国实现轿车产品电喷化是一次产品的技术革命,他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已远远超过了他的自身,以至影响到我们的今天。

  二、 涡轮增压技术的市场效应

  中国百姓对T技术的真正认识,可以说源自于一汽-大众公司对T技术的广泛应用。这项原应用于航空发动机上的技术,被转化到汽车发动机上时,它所带来的震撼和对汽车产业的推动,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不增加发动机体积的情况下,发动机的功率得以大幅的提升,可以说是又一次时间与速度的动力革命。而在中国,人们对于这项技术还比较陌生,1976年一汽-大众公司率先将T技术应用于奥迪200轿车,之后,又相继应用在奥迪A6和宝来轿车上。T技术的应用带来的直接变化是人们加快了对T技术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汽车产品的认识与理解。从市场的销售方面来看,人们对T技术从认知到了解乃至到青睐,仅用了很短的时间,这无疑对加快中国汽车化的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柴油机轿车技术开启中国轿车新动力时代

  素有技术领先之称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人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汽车的增量将带来汽油的危机时,就已推出了柴油战略,把德国大众经过上百年时间研制开发,并在欧洲市场经过验证尾气排放达到欧洲III标准的柴油发动机率先装备在捷达轿车上,之后,一汽-大众公司又一步推出了技术更加先进,尾气

  排放达到欧洲III号标准的TDI柴油发动机的宝来轿车,紧接着又推出了奥迪柴油发动机轿车。

  四、柴油车的经济效益性

  由于捷达SDI柴油车是国际成熟的技术,具有着显著的燃油经济性高等优异的综合性能,热转化效率高出汽油发动机15%,百公里油耗比汽油低30%以上。而在不久前结束的“一箱油穿越千里无人区”的活动中,贵州出租车司机汤永明驾驶他已经行驶了25万公里的捷达SDI柴油车,凭一箱油跑出了1952公里的惊人成绩,平均每公里油耗仅为2.82升。这一成绩的取得进一步证明了捷达柴油轿车令人信服的经济性能。通过对东北、西北等地区出租车市场的调查获知,捷达SDI柴油车与汽油车相比,仅油耗一项每天就比汽油车节省40元左右,这对于在油价不断上涨情况下从事出租车营运的司机来讲,其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如果再算上由于柴油汽缸燃烧温度比汽油低,机件磨损程度非常低,零部件损坏及更换频率极低,发动机使用寿命高出汽油机至少20%的二次消费的话,其节省的费用是相当可观的。

  五、柴油车的社会效益性

  由于捷达SDI柴油车采用的是德国先进的自然吸气式柴油发动机技术,在燃烧过程中废气的排放大大降低,加之与德国先进的氧化型催化反应器和废气再循环系统有机的结合,使氮化合物的排放比汽油机降低5-32%。1999年,在欧洲市场柴油机轿车的销量占总销量的30%,2000年柴油机轿车的销量达到了440万,目前,又有了进一步的增长,预计2006年将达到每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柴油轿车。亚洲的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能源的国家,在国际上拼命地抢购、储备石油等能源,他的汽车市场柴油机轿车产量的比例目前以超过了10%,预计还将有进一步的增长。从而不难看出一汽-大众公司柴油战略的实质,就是要再一次的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技术革命,开辟一个崭新的轿车新动力时代,而这恰恰应了今天这样一种大形势,同时,也应了全球轿车柴油化的大趋势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