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laofojiushiwo228
我是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普通人,我是一个汽车世家里面长大的人。
从小生活在父亲工作的汽车修理车间。我不喜欢修理汽车,因为满身油污的父亲经常是两手被汽油浸泡的黑色裂痕流着鲜血。
天天都听父亲讲抬机器(发动机)、镗缸、磨轴、研气门、正时、赶电、牙包、传动轴……。
我熟悉并厌烦这些事情。因为我不喜欢修理汽车,我就学习电子。从矿石收音机到单管机,从晶体管到数字电路一步一步不停的摸索。
记得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文革后期,学校不能正常上课。我向老师请假,说我不想浪费时间,在家里自学无线电。老师很明事理,答应我可以不去学校,但每周到要到几次学校,以免学校有什么事情。
这样我就有大量的时间在家里读书,做实验。父母每个月拿出10--20元给我买三极管。我到今天还记得当时只能买到3DG6。
记得89年,我的中学同学大学毕业以后到东北大学攻读研究生,研究单片机。那时候还是4位单片机,我经常跑到他的宿舍去看他的书,向他请教单片机的技术问题,虽然我没有芯片也没有开发器,还是不厌其烦的去讨扰他。
有一次在动乱期间,我去了,他从街上游行回来。跟我讲他们研究的课题是“BIT BUS”。他对我有耐心是因为小时候他跟我学习装半导体收音机。他也没有歧视我这个没考上大学的朋友。从此我爱上了单片机,一直到今天。
改革开放后,哥哥经营自己的汽车电器修理部。那算是我们家自己的买卖,也是父亲为社会主义做了一辈子贡献,一无所有。退休后看见的唯一一点属于自己的骄傲。我喜欢那里,经常在小店里与哥哥探讨一些汽车的技术问题。
1997年(大约是10月份),我突发灵感。汽车发动机低转速的扭矩也低,所以起步时要踩油门和离合器配合。如果低速利用电动机起步,行进时利用发动机。那样的话,使发动机的燃油量会下降,而且驾驶难度也会下降。
当时也考虑过电动汽车,但是有几个问题是难以突破的,1.电池组的“能量重量比”,2.电池组的“充电放电时间比”,3.电池组的使用寿命。这些是当时无法突破的瓶颈,所以纯电动汽车的想法被否定了。只有采用“混合动力”的原理才是汽车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过程。
混合的必要性是指发动机功率的输出平均化。依据是,汽车行驶的几个工作段:1.起步阶段,油耗最大,行驶距离最短。2.加速阶段,也是大油耗,行驶距离占总行驶路程的10%(当时的估计) ,3.滑行阶段油耗最低,行驶距离最长。4.减速距离,低油耗,但是刹车是消耗惯性能量。如果理想化的平均能量消耗原理成立的话,可以节省50%的油料消耗。
今天的节油驾驶技术,包括节油大师比赛,就是通过这个原理实现的节油。单凭驾驶技术就可以省油50%。证实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利用电动机的低转速大扭矩特点克服发动机低转速低扭矩的缺点是完全可行的。
“混合动力” 这个概念当时就这么产生了,可以肯定的讲,是我自己确定的概念,也是我自己定义的这个名词。我把想法的父亲说了,我的父亲很支持我的论述。
我就开始了我的----混合动力梦。首先设计汽车是不可能的,大规模改装汽车有可能,但是我自己又没有条件。只有在现有的汽车上进行附加性的改装才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说到混合动力汽车,有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个是电动机,一个是电源。发展方向是不断提高电动机输出和发动机输出的比例。混合比例越高越好,未来的人类汽车发展也是不断提高混合比例,当有一天电动的比例达到100%,人类的能源问题就解决了。
关于电源,当时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利用车载铅酸蓄电池。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开发电机。因为现有的电动机不论是高压电机还是低压电机,不论是同步电机还是异步电机都不适合。 说干就干,我开始设计电动机(电机结构在申请专利过程中,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1998年 5 . 1 借钱买车(我的第一台捷达王)。我父亲提醒我要解决转弯差速问题,刹车问题。我早已经胸有成竹了,刹车是发电过程.结果,父亲的表扬让我更是飘飘然了。
画图纸,找加工厂。永磁材料是必选,我跑到沈阳找永磁材料,请教专业人士。并委托定制了第一批钕铁硼,我盯在永磁材料厂一直到出产品。然后组装电机……
一切都很顺利。到电机控制部分设计完成一半了,电脑板设计出来了程序也写出来了,可是传感器和驱动元件MOSFET或IGBT只是书本上有,根本找不到东西。
一晃就到了1998年12月,一个不幸的消息把我击垮了。在上海“中国第一届国际汽车展览会”上,有一台日本丰田的“混合动力汽车”参展。我父亲给我打电话说,电视上演的日本丰田“混合动力汽车”跟你搞得的“混合动力”一莫一样,连名称都一样。他在上海参展了~~~~~~~~。我说:“我也在看电视~~~~~~~”。
只能说,我的设想是对的,我的设计是合理的,只是别人比我快了一步而已。--------我从此停止了研究。可是我的心里没有停止我的 ……“梦”……。
后来,几次谈起这件事,回答我的都是说:“ 就凭你??? 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