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专电 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刊载一位在华女留学生文章:在北京,自行车遇到红灯不会停车。我在北京租了一辆变速山地车,第二天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陆娴芳(音)教会我如何从一条8车道的马路上穿行而过。
陆娴芳是一名21岁的商务管理学生。她提议我陪她练习英语,她带我游览位于北京西北角的颐和园。
要到达颐和园,我们必须穿越一条宽阔的道路。这条路共有8条机动车道和两条自行车道。我把车停下来,一只脚踩在地上,等待信号灯变成绿色。陆娴芳却继续前行,骑到第一条车道边上并且示意我跟过去。她看准空隙,冲到第二条车道边上,刹住车子,接着又穿过一条车道。又过了两条车道以后,我才开始看清在她看来如此清晰的车流空隙。这时应该向反方向看了,我们从左边驶来的车辆中强行通过。
城市街道上的车辆不会开得很快,这似乎是在北京骑车的秘诀。机动车司机遇到红灯几乎都会停车,但其他人不会这么做。似乎存在一条“所有空间都必须被填满”的自然法则。如果朝某个方向行驶的车辆无法填满空间,那么横穿街道的自行车和行人就会填补上来。一些非正式的规则可以防止自行车和机动车同时占用同一片空间。
体积当然非常重要;公交汽车和卡车通常具有优先通行权。但一些个头较小的家伙似乎也受到了尊重。如果你能够引起司机的注意,不会使他因为猛踩刹车而失去节奏,那么他通常会允许你从他的车前急速穿过。
研究交通的心理学家说,社会的个人空间感决定了交通模式。中国人通常比西方人住得拥挤,因此他们愿意把汽车和自行车更紧密地挤在一起。
自行车道本身则呈现出另一番混乱场面。自行车道通常十分宽阔,宽得足够机动车插进来。机动车也是这么做的。有时候,机动车开进自行车道是因为机动车道通行速度缓慢。有时候,司机把汽车开到路边,停下来接听手机。自行车道也是出租车和公共汽车拉客、卸客的理想场所。逆行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和人力三轮车随处可见。北京路面大多呈弧形,这样雨水就会流向路边。因此,自行车道常常变成小河沟。清洁工用扫帚清理积水时,常常激起层层波浪,这时你不得不抬起双脚,让车子依靠惯性滑行过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