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春常在--试驾雪铁龙新C5(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2日 10:42  汽车之友
青春常在--试驾雪铁龙新C5(图)

图为雪铁龙新C5外观


图为雪铁龙新C5外观

  新外观、新内饰,还有数十项装备方面的升级,经过这样一番彻底的整容、雪铁龙新C5终于以全新的面目登场了。虽然只是一个小改款,但它为C5这款已不年轻的车型注入了新的活,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表达了未来几年雪铁龙的品牌特征

  术业有专攻,汽车也是一样。没有一个品牌是全能的。就说雪铁龙吧,论品牌价值和知名度,它当然无法和欧洲的一线厂商相提并论;拼性能,它还没有一款量产的V8发动机,但雪铁龙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那就是主打造型和科技两张王牌。

  2000年问世的C5是雪铁龙第一款以C字头加数字命名的车型。以当时的眼光来看,C5的设计的确很超前,尤其是带有升降功能的液压悬架更开创了同级别轿车的先河。但时过境迁,C5已不再年轻了,不仅欧洲其它厂商陆续推出了这一级别的新车,来自集团内部的标致407也给它带来不小的压力,于是,新C5的推出自然成了众望所归。

  对这个“新”有两种理解:一是引入全新的平台,来个脱胎换骨的改造。可C5问世才4年,况且总体设计并不落伍,因此这种做法不可取;再就是在老C5的基础上对外观、内饰和装备进行全面的升级。显然,雪铁龙采纳了后者。


图为雪铁龙新C5发动机

  C5的整体造型并不过时,这要感谢先前的设计师;一头一尾的变化让它显得更加年轻

  既然是整容,车身的骨架肯定不能变。不过还好,C5的造型并不过时,从整体上看,它整合了卵形和楔形两种造型的优点,浑圆的外形显得既稳重又不失灵气,车身侧面和发动机罩上几条棱线的采用恰到好处,它给呆板的大平面带来了些许变化。侧窗的面积很大、大到有些夸张的程度。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车里的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C柱之前的小三角窗设计显然是雪铁龙惯用的手法,从C2、C3直到C4都是这种造型,这可不光是为了好看,由于它改变了车身后部线条的走向,后排乘客的头部空间也随之改善。

  从尺寸上看,C5是典型的中等身材。长4745mm,宽1780mm,高1476mm,轴距2750mm,所有这些在同级别车里都位居中游。但它看上去要比实际尺寸显得大,这就是设计师的本事,线条、色彩搭配等手法运用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障眼法的作用。

  看上去是一款标准的三厢轿车,可掀开行李箱盖时才发现它与后风挡玻璃是做成一体的,在这一点上,新C5继承了老C5的设计。其实这种两厢半的设计优点挺多的,既实用又体面。

  下面言归正传,看看新C5都动了哪些整容手术。

 
外观是典型的三厢车,掀开后盖却发现是一辆两厢的掀背车

  前脸的改变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流行趋势是车标越做越大,雪铁龙当然也无法抗拒这一潮流,只是它的做法有些另类——硕大的双箭形标志与两根镀铬亮条连成一体成为散热器格栅的主体。这种车标与前脸融为一体的设计应该算是个首创。近年来雪铁龙在车展上推出的多款概念车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出现在了量产车上。全新造型的大灯是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雪铁龙的设计师说这种造型的灵感来自于一种名叫飞去来器的玩具,但我觉得它好像更多的是受了宝马5系的影响。大灯变了尾灯也不能不变,尾灯的造型与大灯前后呼应,并且一半在翼子板上另一半在行李箱盖上,这也是时下的一种流行趋势。

  内饰的变化更多的是局部的调整,雪铁龙的品牌特征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长轴距带来宽敞的内部空间         前排座椅软硬适中,侧向支撑良好

  仪表的变化是最明显的、黑色背景和银色的镶圈显得既雅致又不乏动感。速度表刻度的间距是不等的,低速部分较疏,高速部分较密。Saab以前也采用过这种设计,它最大的好处是在中等车速时能给人以更醒目的提示。新设计的中央控制面板看上去仍然有些凌乱,这主要是因为增加了车载电话的键盘。10个数字键加上一大堆功能键着实占据了不小的面积。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但用起来还是非常方便的,把手机上的SIM卡插到中控台上的一个小插槽里,手机的大部分部功能就都转移到了车上。仪表台顶端的多功能液晶显示屏显然也是追随潮流的产物,它既可以显示导航及行车信息,泊车时还能充当前后距离的指示器。

  虽然很多部件都是重新设计的,但体现雪铁龙品牌的一些东西非但没有丢掉反而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你看那三角形的出风口还有四辐方向盘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环形的车门内侧拉手还有倒三角形的换档手柄座,所有这些都是雪铁龙特有的东西。更细节的地方,比如灯光和雨刷控制杆,我感觉好像雪铁龙的全系列车型都是共用的。

  VVT发动机和6速变速器,雪铁龙的动力和传动系统终于赶上来了

  新C5可选装三款汽油机和三款柴油机。入门级车型装备的是1.8升85kW四缸汽油机,这种小马拉大车的配置估计只有在欧洲市场上才走得动。在试驾选车时,我毫不犹豫地挑了一辆顶级装备的3.0 V6,将来雪铁龙卖到中国市场的主力车型就是这款车。


图为雪铁龙新C5侧面

  起动发动机,我感觉无论是噪音还是振动都与老款的3.0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实这款机器的主体依然沿用了上一代V6的设计,只是增加了可变气门正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VVT。VVT的功效在低速下表现得更为明显,在60km/h的速度下突然把油门踩到底,虽然自动变速器的强制降档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来自发动机的强劲扭矩还是能让人感觉到它比老款机器的明显改善。

  在雷恩附近的高速公路上,我充分领略了3.0升C5的强大动力。踩住油门,车速表与转速表几乎是在同步攀升,起步之后,车子几乎是毫不费力地就加速到了160km/h,这时听听发动机声音,感觉它最多只使出了一半的气力,当速度超过200km/h时,车子加速的势头开始放缓,而路边的标志牌也在提醒我这是在法国而不是德国,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只有130km/h。

  3.0发动机的动力基本上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0~100km/h加速时间是8.9秒,最高车速230km/h。与强劲的动力相比,更让人心动的是C5的6速自动变速器。6个前进档的作用不是让车跑得更快,而是让换档的感觉更舒服。因为相邻档位之间的速比更接近,再加上液力偶合器的缓冲,换档时的振动和冲击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6速变速器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在任何车速下都能使发动机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转速,既可以延长机器的寿命,还能省油。从驾驶感觉上看,它和无级变速器之间的差距已经是微乎其微。

  好东西当然得保持,新C5仍然采用了液压悬架,这使它拥有了更出色的腿脚功夫

 
无骨架雨刷与风挡贴合更好       液压悬架带底盘升降功能

  当年C5最大的技术亮点就是液压悬架,支撑四个车轮的不再是传统的钢簧和避振器,而是四根液压支柱,它在任何速度和任何路面下都能发挥最佳的避振效果,而不是像传统的螺旋弹簧和避振器那样,只在特定的速度下效果最好。电子系统的引入令液压悬架的适应性更强。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如果不仔细体会,对它的优点也许印象不深,只是觉得的它的底盘很稳健,并且对路面高频振动的吸收也更好。而到了郊外的土路上,这套系统的优越性才更好地发挥了出来。看着崎岖不平的路面,我可以想象得到车轮在上下跳动,但车身依然保持着稳健的姿态,用如履平地来形容并不过分。

  C5液压悬架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底盘升降功能。刚才在高速公路上之所以觉得稳健,就是因为车子的底盘自动降低了一定的高度(前端降低10mm,后端降低6mm),而在颠簸的土路上,当速度低于70km/h的时候,车子的前后端分别可以比标准高度增加13mm,遇到一些容易托底的沟沟坎坎,C5也能轻松通过,又因为车轮的跳动行程加大,舒适性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雪铁龙的另一个优良传统——后轮随动转向在新C5上也得到了继承。这个小东西说起来挺简单,就是在转弯的侧向力作用下,后轴的弹性元件可以偏转一个很小的角度。但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小小的角度,车子转弯时的稳定性显著改善,并且急转弯回正时,车尾不会甩来甩去。

  7气囊,自动转向大灯、车道偏离警告……高科技让C5更安全

  既然是全面升级,当然少不了增加一些高科技的小玩意儿。C5装备了7个气囊:正面2个,前排侧面2个,外加2个纵贯前后的气帘。那第7个气囊装在那儿呢?就在司机一侧的仪表板下方,雪铁龙称之为膝盖气囊,它的作用就是在撞车时有效地保护司机的膝部。C5的另一个颇具创意的新东西就是车道偏离警告系统,车子底部的传感器能自动探测公路上的车道分隔线,当转向灯没有开启而车子偏离车道时,传感器能检测到白线,并且让司机座椅的一侧产生振动,显然,对于那些开车爱打瞌睡的人来说,这个装置特别有用。C5的大灯会自动转向,按说这算不上什么新东西,不过在漆黑的夜间,尤其是公路的照明条件不良时,它对于改善能见度,避免事故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还有一些新东西估计短时间内中国的用户还体会不到,例如装在HDi柴油机上的碳烟收集装置,它能把柴油机排出的碳烟收集在一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动烧掉,困扰人们多年的柴油机冒黑烟问题在这里终于得到了解决。

  经过全面升级的C5现已在欧洲上市,预计明年初将进入中国市场。至于国产,目前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毕竟,东风雪铁龙的型谱里不能老是小鬼当家。

  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这是雪铁龙一贯的战术,它卖的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外加一堆高科技的附属物。随着国内追求品位的人越来越多,C5的前景应该不错。

  李洋/文 摄影

(编辑:郭海霞)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