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自主开发:体系能力不可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5日 10:42  人民网-人民日报

  联合开发一款产品,不仅将我国内燃机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二十年,而且掌握了后续产品的独立开发能力,一汽锡柴“奥威”发动机的开发成功告诉我们——自主开发:体系能力不可少

  市场强劲增长、企业效益上升,中国汽车行业日子一片红火。是看重眼前利益,加快新车型引进速度,最大限度地提升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平?还是放眼长远,发扬吃苦精神,埋头培育自主开发能力,打造自主品牌?尝惯了合资甜头的国内汽车企业,正面临着艰难抉择。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给大家介绍一批致力于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业界典型。希望他们的发展道路,希望他们在做强做大自主品牌方面的经验教训,能给更多的汽车企业以思考,共同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的发展壮大。

  ———编者

  不久前,一个由国内某柴油机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小组奔赴欧洲。他们此行的目的不是考察,不是学习,也不是去引进项目,而是对世界知名发动机配套厂家进行逐个认证。

  还是这家企业,他们自主开发的重型柴油机,在经过了5000小时全速全负荷耐久试验后,各项指标仍优于设计要求,与奔驰、康明斯、道依斯等国际著名品牌相同功率档次柴油机不相上下,个别指标还高出一筹。甚至有些国外知名发动机公司表示,将不再生产同类机型,改为从该公司引进。

  零部件体系经由外方认证、核心技术从跨国公司引进,是国内汽车企业的普遍做法。可对外方零部件体系进行认证、让跨国公司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却还是新鲜事。

  这家企业就是一汽集团公司。该公司的技术中心以及旗下的无锡柴油机厂,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6DL“奥威”重型柴油机,不仅将中国内燃机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步缩短了20年,而且掌握了后续产品的独立开发能力。

  自主意志是前提

  “自主开发,就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发。”一汽锡柴蒋彬洪厂长解释说,目前发动机企业的开发有三种模式,一是改进型,即对老产品某些部件或功能进行改进和优化;二是模仿型,即对国外先进产品进行测绘,依葫芦画瓢仿制,既掌握不了核心技术,还可能引起知识产权纠纷;三是引进消化型,先SKD,再CKD,然后逐步国产化,结果往往是产品水平不断打折扣。

  “以上三种开发模式,锡柴都曾尝试过,但我们的柴油机开发水平,仍然落后国外20年。”蒋彬洪告诉记者,作为一汽集团公司的“一号工程”,作为做大“解放”品牌的核心支撑点,在6DL开发之初,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就明确提出,开发模式要大胆创新,即以我为主,提出新产品系统概念,参照跨国公司开发模式,用好全球资源,进行联合设计、系统开发与集成,制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锡柴选择了奥地利AVL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四年来,共派遣30多名核心技术人员出国参与联合开发,而且从一开始,就坚持以我为主。从技术路线的选择、新产品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关键开发计算、绘制设计图纸,到样机试制、试验测试、关键总成和零件选择标准……锡柴的技术人员全过程参与,真正掌握了国际先进的开发理念、设计思想和研发模式。如今,锡柴已独立自主开发成功了排放达到欧Ⅲ标准的6DL-32R电控共轨柴油机和9升机,独立开发的12升样机也将在2004年7月推出。

  开发体系是基础

  与跨国公司垄断技术不同,独立设计公司的大门对用户是敞开的。但是,作为自主开发的“初学者”,我们的研发人员对开发流程还比较陌生,国内企业更是普遍缺乏与国际接轨、运转高效的开发体系。

  一汽锡柴的同志告诉记者,自主创新绝不只是技术问题,其根本支撑在于自身的体系能力。竺延风总经理把体系能力形象地描述为:做一项工作,在一个战略规划下,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在不同地点,同一时刻,每个人都知道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做规定的动作,最终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没有强大的体系能力,即便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也很难变为先进的产品;抓住市场机会、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则更加困难。

  在6DL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汽锡柴实施了设计开发、整车匹配、协作配套、机构组织、管理机制、成本价格、质量控制、工程建设、市场策划、设备采购十大同步工程,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高效实用的开发体系,辅助以数字化的开发和管理工具,开发速度提高50%以上,设计周期缩短2/3,试制和试验周期缩短1/3。

  通过新产品开发,锡柴实现了管理流程的再造,原先的30多个部门合并为7个部门,减少了职能交叉,加上ERP上线,企业内部管理更加透明、高效;项目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新厂房建设,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机加工和装配线实行严格招标,且批量投产一次成功,节省投资2750万元;在锻炼出一批学科带头人、技术尖子的同时,也在建立健全人才激励约束机制上进行了探索。

  开发一款产品、创建一套机制、掌握一组流程、培养一批人才,肩负着“第一汽车、第一动力”使命的一汽锡柴人,在自主开发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本报记者 王政)

(编辑:邵京宁)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王政专栏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