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文化:凝重的苍白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3日 10:26  深圳特区报

  汽车产业是一个很有带动性的行业,从钢铁、化工等工业领域,甚至拓展到文化领域,在任何一个汽车工业发达的地方,汽车文化都是其文化中不可以忽视的一部分,在美国,人们说一样东西很好,会说“好得就像卡迪拉克一样”;而在许多人看来,德国车的印象基本可以和德国人的严谨认真划上等号,这些都充分说明在这些汽车产业发达的地方,汽车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汽车文化涵盖的范围之广,使得这成为一个很难被界定的名词,从最直接传播汽车文明的车展,甚至到人们对汽车的认识和接受,都是汽车文化的辞中应有之意,而从这个角度讲,虽然中国这两年汽车发展突飞猛进,虽然汽车正以几何级数的发展速度进入家庭,但也许这一切来得太快了,以至于我们表现得还不太适应汽车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汽车文化这个似乎与市场无关的命题,却在方方面面不断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个务虚的命题对汽车产业所发挥出的实际作用。

  好车展差车展特色在哪儿?

  最近几年,国内的各种车展可谓是遍地开花,甚至出现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月,却有两次“国际”车展,不仅让厂家无所适从,对于车迷来讲也开始对车展出现抵触情绪,虽然每次车展都号称让你看到最新、与国际接轨的汽车,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厂家和经销上落力促销自己的新车,而真正与国际汽车潮流接轨的车型只是点缀性地出现在展场上。

  据粗略统计,我国一年的汽车展会已达到50多个,车展浪潮席卷神州大地的同时,车展业所存在的问题也暴露无遗,缺乏特色,缺乏定位的各类车展并没有体现出汽车文化引领者的大作用。高质量的车展不仅能够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健康发展,发掘潜在的巨大汽车市场,更可以传播汽车文化,在这方面,享誉国际的著名车展带给我们的启示值得中国汽车业学习。

  法兰克福车展、巴黎车展、日内瓦车展、北美车展和东京车展是世界著名的五大汽车展,这其中最短的也有50年以上的历史。在这些受人推崇的车展背后,是它们对世界汽车发展起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因此每次车展,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汽车爱好者和汽车专业人士的参与,车展成为名副其实的车界盛会。

  个性鲜明是这些车展的一个共有特色。法兰克福车展重视汽车文化的传播;瑞士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能为各大汽车厂商提供相对公平的机会;北美车展则把娱乐性贯穿其中,来到车展有如假日聚会;东京车展则把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展示在人们面前,正是因为各自个性鲜明的主题,使得这些车展从面世至今,都对所有汽车爱好者充满着吸引力。

  反观国内的车展,无论是老资格的北京车展,还是展界新精英上海车展,都难以有什么突出的特色吸引眼球,至于国内各地如火如荼举行的各种小车展,多数都是汽车展销会,至于特色就更无法界定了。

  车好卖车难卖问题在哪儿?

  虽然从20年前开始,就有大的国际汽车公司与中国合作造汽车,但说起是否用这么多年的时间了解了中国消费者的胃口,估计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敢说了解。在国际上,任何一个汽车大国都会给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美国车的舒适夸张;德国车的科技工艺;日本车的节能细致;韩国车的时尚造型等等。因此这些国家的汽车也整体会让消费者接受他的特色,而在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里,消费者在选择汽车的时候,也会根据自身对汽车的了解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车型。

  而到了中国,这个问题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汽车工业爆发性的增长和尚未形成的汽车文化氛围,使得人们在买车的时候更多选择从众,而非适合。因此最受牵连的便是那些个性突出而又缺乏共性的车型,几乎每一款个性化汽车都难免遭遇磨难。从最有代表性的上海大众GOL由最初的出位到不得不妥协地归位,充分体现了国内汽车文化的空洞导致的消费者在选择车型时即缺乏自己的特色,从而使得任何车型在中国市场都必须谨慎行动,如果拿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车型就以为占领中国汽车市场易如反掌,那么这个企业就要当心了,因为中国汽车文化的长期缺位导致的消费心理无规律性,直接导致了在车型选择上的无规律可循,这可以称为现时中国车市的特色,也是最让企业无奈也最难把握的商机。

  排量大面子大环保在哪儿?

  汽车这个吃着石油,吐着动能的发明,在提高人类速度的同时,也开始毁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尾气排放已经成为最为严重的环保问题,但就在保护环境正逐渐成为工业时代文明主旋律的时候,刚刚兴起的中国汽车产业却以大排量的豪华时代来与这个主题对抗,汽车在中国的普及率远没有美国、日本等国高,但汽车带来的问题甚至已经超过了这些号称车轮上的国家,刚刚起步的中国车市更是将豪华进行到底,这虽然涉及到法律、政策以及人们的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但环保这个课题似乎与我们当下的汽车文化缺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毕竟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里,人们对于一个新兴事物容易以过高的期望。

  中国目前已经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迈向汽车消费大国的行列,但如何引导这种潮流,却显得那么无助,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汽车文化导向来指引人们与车直接的关系。我们如何使汽车变得更安全?中国每年有10万多人死于交通事故,远远高于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我们如何使汽车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更有利于我们生存环境的建设?日本开发出了混合动力汽车,可以接近零排放,而我们却在限制小排量汽车的上牌、行驶;我们如何使汽车在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可以更加节约能源,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现在,我国已经是个石油进口大国,明天我们去哪里寻找让我们的汽车跑起来的能源?

  日本目前580万辆的汽车产量中,20%是0.66升的微型轿车,其直接原因就是日本政府对低排放、低油耗的微型车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的大幅优惠,社会上已经形成了环保节能的汽车文化氛围。而电动车、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汽车新技术进步,与美国、日本等政府对环保汽车的鼓励性政策不无关系。而在我国,很多地方甚至限制小排量汽车的上路,这种与国际趋势背道而驰的做法,透露出汽车文化缺位太久。

  今天,如果我们不及早对未来的安全、环保、能源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仅仅追求数量上的成功,面子上的好看,那么明天,汽车这个曾经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给我们带来无限方便的交通工具,将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环保、能源方面最大的麻烦制造者。

  作者:策划/撰文 本报记者 陈雅

(编辑:邵京宁)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