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油价上涨带来汽车产销危机 消费政策有待改变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7日 10:02  经济日报

  汽油涨价了!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宣布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12月6日,北京市成品油价格随即上调,其中93号汽油从原先的3.02元/升调整为3.20元/升,上调了0.18元。

  这已经是本年度北京市油品零售价第四次调整。今年2月,北京市曾出现过一次油价上调,平均涨幅在0.19元,其中93号汽油由每升3.12元调整为3.29元,提高了0.17元;5月、7月又分别有过两次下调。而此次调整,油价又逼近了年初的高价位。

  汽油作为汽车的“血液”,价格的涨与跌,不仅在国民经济中非常敏感,更与整个汽车行业息息相关。汽车油耗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腰包,左右着购车倾向;而以汽油为代表的能源供给状况,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汽车企业的生产和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

  油价上涨难抑火爆车市

  入世后,我国国内油价逐步与国际接轨,加之国际原油市场油价大幅飙升,油价也随之走出一个上行的曲线。有数据表明,在2000年我国93号汽油价为每升2.32元,今年已升至3.20元,涨幅已超过三分之一。

  然而,不断攀升的油价,并没有抵消人们的购车热情。入世两年,汽车市场产销量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便是明证。即使是在今年2月,油价大幅提升后,人们也并很不在意油耗支出的额外增加。

  据新华信公司的一项调查统计表明,2002年消费者购车时最为关注的前七种因素依次是:价格、售后服务、安全性、油耗、外观、总体性能和品牌;而今年的排序则为:价格、总体性能、品牌、外观、安全性、售后服务和油耗。这说明消费者对于品牌、外观、性能的关注显著上升了,而油耗的考虑则明显下降。

  与日新月异、动辄数万的汽车降价相比,上涨的油价的确是个小数目。一位车主就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辆1.6L家用轿车每年大约跑20000公里,以百公里8升油计算,如果93号汽油每升涨0.2元,那么将会多支出320元钱,平均到每月也只有不到30元。对于一个能购买私家车的用户来说,也在可以承受范围之内。

  油价上涨,影响最大的当数从事交通营运的车辆。一位出租车主曾向记者抱怨,油钱不停地涨,份儿钱却得照交,一个月又得“白忙乎一天”。

  涨价背后的汽车产销危机

  油价涨了汽车却越卖越火,照理说人们应该对此欢欣鼓舞才是,然而有业内人士却对此忧心忡忡。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油价上涨对私人汽车消费是一场恶梦,因为本来养车的费用就居高不下,现在更是火上浇油,这就有可能导致汽车销量的下降或至少增速放缓”。他说,“现在来看,汽车工业1000万辆的庞大规划可能被能源危机扼住喉咙。”

  汽油涨价,背后凸显的是能源供应紧张。自1993年开始,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且进口量逐年增加;1999年原油进口量已超过4000万吨,占国内原油加工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另据国际能源机构(IEA)最新数字显示,由于经济急速增长,中国油耗达到每日539万桶,已占今年世界石油用量的三分之一,预料明年增至每日570万桶,将会取代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大的石油耗用国。这一切都表明,国内石油供需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据有关专家预计,2004年我国对国际市场原油依存度将高达35%。

  以汽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上涨,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汽车工业。在汽车生产领域,能源价格上涨不仅会提升产业链上游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加大汽车整车厂的生产开支,这无疑会缩小汽车的降价空间。而在汽车消费领域,越来越多的私人轿车也势必“喝”掉大量的汽油,扩大的需求与有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会使油耗问题变得不会那么轻松。两种因素作用交织,也会抑制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消费政策待改变

  虽然汽油涨价对火爆车市并无多少影响,但油耗的确是有车一族绕不开的话题。眼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目光投向了小排量汽车:夏利、奥拓一直卖得红红火火,奇瑞QQ热度不减,SPARK、哈飞路宝、昌河爱迪尔也是争相上市,微轿市场今年格外热闹。

  微轿火得不奇怪。价位低、节能、少污染、易操控,不仅适合中国国情,也符合国际汽车发展的潮流。然而在我国,微车发展却受到诸多限制,比如大中城市遭限行,上牌照需要额外交费等等。虽然在我国的“九五”、“十五”规划中,汽车产业导向上鼓励发展包括微车在内的节能型经济型汽车,但并没有明确具体的相关配套措施。

  看看我们身边的汽车强国韩国、日本吧!同样是人均能源稀缺的亚洲国家,同样是汽车工业的后来者,他们能够对“节能、少污染、少占地、有社会效益”的微型汽车予以减免税费的政策保护,支持本国企业做大做强。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作为呢?!  文/本报记者 李会

(编辑:苏雨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